摘要:以下我們分享4大招數,幫助父母給孩子立規矩:。十二到十八歲:孩子更加獨立自主,父母要做的是引導孩子自覺設立規矩。

許多父母都希望有那麼一個暫停鍵,在孩子大喊大叫、胡攪蠻纏的時候,按下之後可以立馬生效。那麼,到底有沒有這樣一個鍵存在呢?

其實,爸爸媽媽們手裏還真握有這樣一個東西,如果用得好,那就是神器!而這個東西就是“立規矩”。立規矩可以爲孩子打下好的人生基礎:長大後往往身心健康、善於與人交往、做事條理性強、獨立性強。

而沒有規矩的孩子往往任性、以自我爲中心、不關注別人的感受、缺乏社會責任感和抗挫能力。以下我們分享4大招數,幫助父母給孩子立規矩:

設立清楚可操作的規矩而不是模糊的指示。比如“你在家裏要懂事”就是比較模糊的指示,而“在家裏不能尖口叫”就更加清晰,也能讓孩子知道應該怎麼行動。

講清楚不守規矩的後果。比如睿睿媽媽就明確告訴睿睿,如果睿睿不遵守約定,那麼他“今天晚上就不能玩iPad拼圖。

一到三歲:孩子能夠回應“不”字(“不可以打人”),也能瞭解他們不聽話會有什麼後果(“如果你打人,你就要一個人去臥室待着?)。

父母可以對亂髮脾氣、打人等不良行爲以及碰電插頭等危險情況設立規矩。

四到五歲:孩子更加清楚不守規矩的後果(“不準玩遊戲”)及原因(“因爲你打人別人會很,痛”)。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學習如何:善待朋友、回應權威、做家務等。

六到十一歲:孩子將精力更多投入到外面的世界,如學校、活動、朋友等。設立規矩將圍繞着:學校的課業、找同學玩等(比如如果沒有完成作業,就不能夠出去找朋友玩)。

十二到十八歲:孩子更加獨立自主,父母要做的是引導孩子自覺設立規矩。主題圍繞着:人際關係、價值觀、時間安排、長期目標等。

父母還可以通過分析讓孩子知道可能承擔的後果是什麼(比如如果沒有安排足夠的時間學習,就可能無法考上好大學)。

孩子天生是個“模仿者”。孩子會觀察父母的言行,並學習父母是怎麼對待規矩的,然後不管好壞,照單全收地模仿。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父母違反規矩要主動承擔違規的懲罰。讓孩子意識到違規是要接受懲罰的。

制定好規矩,父母還會有這樣的煩惱:“規矩定好後,孩子頭幾次還遵守,後來慢慢地又打回原形了。”建議父母向孩子解釋爲什麼要定這個規矩,幫助孩子理解和接受,從而讓規矩內化爲孩子的行爲準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