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羣像刻畫、力求還原現實的細節、巧妙的前史填充等等,讓《三叉戟》成了近期頗有誠意之作,而真誠的表達也就讓這部劇的潛在受衆不再侷限於某一固定圈層,角色人物能發光,觀感有趣,故事整體傳達出來的良善與希望使讀娛君認爲《三叉戟》是可以輻射到全年齡層的好劇,這也是精品劇的一個特徵,接下來它會有怎樣的成績也讓我們拭目以待。可以說,《三叉戟》通過對多個人物的精細刻畫,構成了一個與人民公安有關的羣像故事,劇情的推進與人物刻畫兩手抓,讓劇集的看點不再只有破案的過程,而是還能被劇中角色的魅力所打動,這也是《三叉戟》與以往公安劇不同的地方。

文 | 林不二子

三個老男人湊成一臺戲,最近上線的電視劇《三叉戟》着實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首播當晚其話題就登上微博熱搜,劇中老夏的犧牲也惹得不少網友落淚。

“三叉戟”組合爲抓住殺害老夏的兇手重新聚首,他們互有嫌隙但爲了老大哥摒棄前嫌地全力以赴,讓讀娛君感受到了這幾位老男人之間的兄弟情,而在一集集真情實感地追劇後,發現《三叉戟》這部劇絕對值得一看。

出人意料的公安羣像劇

近些年來,市場上的公安劇並不算少,不過《三叉戟》確實有些獨特,因爲它的主要人物是三個退居二線的中年人民警察。當精力不再充沛、身手也不怎麼敏捷的老警察重新回到一線,會發生什麼有趣的故事呢?這不僅是吸引讀娛君追劇的原因,也是最開始打動導演劉海波拍攝這部劇的理由之一。

曾執導過《光榮時代》這部年代反特刑偵劇的劉海波,在看到《三叉戟》原著小說時就被三位老警察打動,“這部劇不同於其他類型劇”,所以他在劇中着重思考如何讓“三叉戟”立起來,這也讓人們看到了多位非常真實的角色人物。

擅長經偵的“大背頭”崔鐵軍,在外足智多謀運籌帷幄,但在傢什麼都是老婆說了算;擅長刑偵的“大棍子”徐國柱,雖然業務能力一流但是脾氣一點就着,經常怒氣“上頭”很像是身邊有強正義感的朋友;擅長預審的“大噴子”潘江海,在辦公室蔫頭耷腦,一進審訊室立馬生龍活虎。

“三叉戟”每個人都有更豐富的性格展示,他們既是充滿正義的人民警察,同時也是家庭中的丈夫、父親,角色的張力和戲骨的演繹,讓三叉戟這老哥仨就和你每天在街上碰到的普通大爺一樣,但在危險面前,多年職業養成的敏感度和責任感,會讓他們想都不用想的去做一名人民警察該做的事。

當然,最打動人的還是幾位老哥哥的兄弟情,他們不是神探,算不上智勇雙全,有時脾氣很怪,身上有不少小毛病,但在罪惡面前,他們會迅速集結、擰成一股繩,用熱血起範兒、用各自的絕技摧枯拉朽幹掉黑暗。

除此之外,劇中非主要人物也都各有特色可圈可點。花姐平日裏溫婉賢淑,爲了幫助重回一線的三叉戟,危急時刻展示出不同凡響的女子力,即使是行爲頗有爭議的董虎,也絕不是一個刻板的反派,看着這些非主要人物的角色立體化,也爲整部劇添加了色彩。

可以說,《三叉戟》通過對多個人物的精細刻畫,構成了一個與人民公安有關的羣像故事,劇情的推進與人物刻畫兩手抓,讓劇集的看點不再只有破案的過程,而是還能被劇中角色的魅力所打動,這也是《三叉戟》與以往公安劇不同的地方。

精雕細琢的精品劇樣貌

老男人的友誼和人民警察故事的基調,這次《三叉戟》案情可能沒有那麼驚世駭俗,也沒有刻意去營造緊張懸疑感,通過在細節上的打磨,讓劇集有了更加豐富的觀感,這也是觀衆認爲這部劇不可小覷的原因。

首先從選角上來說,飾演“三叉戟”的陳建斌、董勇、郝平就都是實力派,他們的年齡也都與人物設定相符,導演劉海波也對讀娛君表示,在選角時他們也有過謹慎的思考,比如董勇有豐富的刑偵劇出演經驗,氣質上和“大棍子”非常吻合,而郝平是一位優秀的戲劇演員,臺詞功底非常棒,所以也適合出演在預審中“掌控全場”的“大噴子”。除此之外,郝平也爲了演好預審的戲,看了許多審訊的視頻,“戲中不少預審場面在他的表演下增加了很多新看點”。

選角只是《三叉戟》做好細節的第一點,另外,爲了讓故事更有看點,讓劇中人物都更豐滿,導演也爲“三叉戟”增加了一些前史片段,這些片段被調成凸顯溫暖的懷舊色調的現在每一集開篇,與二十年後的當下故事做呼應,既能一點點展示“三叉戟”是如何形成的,也進一步補充了人物性格。

同時,在劇情中加入喜感元素,也讓該劇更加有意思。比如“大噴子”在面對另外兩個好兄弟不合時“左右爲難”的樣子,又或者是開會時抖機靈的接話,都爲觀衆帶來了笑點,並且劉海波也表示,“人民警察在枯燥的辦案過程中有一些自我調節的方法,我們也希望觀衆感受到他們積極樂觀的生活面貌。”

說到這裏,還有一些不太顯眼的細節打磨,而這也是真正體現該劇嚴謹之處。據劉海波介紹,整部劇都在公安顧問的指導下完成,比如警車何時才能使用、穿警服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等,“劇中開會時的座次是什麼樣,發言順序是什麼樣的”,這樣重視細節的決定,也是讓我們認可的一點。

良好的羣像刻畫、力求還原現實的細節、巧妙的前史填充等等,讓《三叉戟》成了近期頗有誠意之作,而真誠的表達也就讓這部劇的潛在受衆不再侷限於某一固定圈層,角色人物能發光,觀感有趣,故事整體傳達出來的良善與希望使讀娛君認爲《三叉戟》是可以輻射到全年齡層的好劇,這也是精品劇的一個特徵,接下來它會有怎樣的成績也讓我們拭目以待。

現實主義題材類型化、精品化的後時代

近兩年出現了越來越多現實主義題材的劇集,其中有不少都被市場認可接受,這本身對於電視劇行業來說就是一個良好的信號,這一次又看到了《三叉戟》這樣的精品,也讓我們對於未來我國電視劇行業的發展有了期待。

比如,越來越多的現實主義題材精品劇出現,能夠鼓勵更多片方、資本投入到這一類型中,豐富現有的電視劇市場內容庫,讓觀衆能夠有更多的追劇選擇,這也有希望把細分市場逐漸培養出來。在影視劇發展更成熟的海外,各種類型片都有自己穩定的受衆,而當有越來越多精品細分題材劇出現後,也可能進一步保證細分內容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同時,現實主義題材劇集往往也能讓中生代演員有“露一手”的機會,這對於演員羣體來說也是一個利好。此前,年輕演員的作品話題度更高更受關注,使中生代演員的生存空間受到了一定的擠壓,現在中年演員有了更多表演的機會,其實也會讓年輕演員們能夠安心,畢竟演員也不能永遠年輕。

此前的“行業嚴冬”再加上疫情造成的經濟影響,都讓電視劇行業的發展有了更多的挑戰,不過在當下這個後疫情階段,很多優質的劇集內容出現,也讓我們對未來有了更多信心。正如劉海波所說,“各種變化會讓我們影視從業人員的工作跟着變化,不斷會有新的困惑出現,要兼顧的事情多了,要思考的也更多了,但我覺得這種變化本身是一件好事,也會激勵更多不同類型的作品出現。”

現在,已經看到了不同以往的公安精品劇,接下來市場中還會出現什麼樣的優質劇集,也讓我們期待。

*原創文章,轉載需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