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別在2015年,在喬甸鎮黨委政府的帶領下,新莊村黨支部大膽探索,依託海稍魚的“名氣”、 依山傍水的“靈氣”、傳承紅色文化的“正氣”、民風淳樸民族團結的“和氣”,採取“支部+企業+村民”的合作模式成立了集企業股份、新莊村集體股份和村民股份爲一體的賓川縣紅色海稍農業觀光旅遊開發公司,發展紅色旅遊,帶動全村66戶農戶入股,農民變成股民,讓全村人都喫上了“紅軍飯”,將長征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精神貫徹落實到新莊村的發展中,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也不落一人一戶。新莊村的發展一直受紅色精神的影響,我作爲紅軍後代,更不能丟了這份精神,帶頭成立這個公司也是爲了在傳承紅色精神的同時帶動全村農戶脫貧致富。

大理新莊村傳承紅色文化

記者驅車至賓川縣喬甸鎮海稍村委會新莊村村口,“老紅軍”朱利彬隊長穿着紅軍服出村,指揮記者一行排成縱隊,大家踏着整齊的步伐,喊着口號,走進了這個遠近聞名的“紅軍村”。

新莊村之所以被稱爲“紅軍村”,是因爲其歷史上與紅軍有着深厚的淵源。1936年4月20日,紅六軍團長征經過大理,由祥雲進入喬甸,在新莊村停留調整作戰計劃,21日離開前往州城與紅二軍團會合。紅軍離開新莊時,當時只有7戶人家5名青年的新莊村就有4名青年參加了紅軍,這4名青年參軍後就再也沒有回來。他們當中年齡最大的22歲,最小的13歲。這以後,每年的4月21日,當地百姓都會自發去走紅軍來時走過的路,以此來緬懷他們的親人和長征途中犧牲的英烈,傳承紅色文化。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如今,84年過去了,當年跟隨紅軍的4名先輩雖然沒有再回來,但留下來的人已發展到66戶231人,革命的火種、紅色的精神一直伴隨着新莊村的發展歷程,代代相傳。特別在2015年,在喬甸鎮黨委政府的帶領下,新莊村黨支部大膽探索,依託海稍魚的“名氣”、 依山傍水的“靈氣”、傳承紅色文化的“正氣”、民風淳樸民族團結的“和氣”,採取“支部+企業+村民”的合作模式成立了集企業股份、新莊村集體股份和村民股份爲一體的賓川縣紅色海稍農業觀光旅遊開發公司,發展紅色旅遊,帶動全村66戶農戶入股,農民變成股民,讓全村人都喫上了“紅軍飯”,將長征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精神貫徹落實到新莊村的發展中,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也不落一人一戶。

大理新莊村傳承紅色文化

在紅軍村裏有一場情景劇演出,描繪了當年跟隨紅軍的新莊青年楊世順參軍離家時的場景,而這個楊世順就是現在新莊村黨支部書記、紅色海稍農業觀光旅遊開發公司董事長蒲國宏的爺爺。“雖然從來沒見過爺爺,但是爺爺的故事是從小聽到大的,這個情景劇不單是爲了紀念我的爺爺,也是想以多種方式傳承紅色文化。新莊村的發展一直受紅色精神的影響,我作爲紅軍後代,更不能丟了這份精神,帶頭成立這個公司也是爲了在傳承紅色精神的同時帶動全村農戶脫貧致富。公司成立到現在,接待了遊客88萬多人次,紅色旅遊收入一千四百餘萬,爲整個海稍村98戶貧困戶發放紅利近12萬元、新莊村13戶貧困戶戶均增收兩萬元以上,保障農戶每年至少有10%的分紅。”

據瞭解,紅色海稍農業觀光旅遊開發公司除了通過收購農戶農副產品、提供務工崗位等方式增加村民收入之外,還會給村裏的種養殖大戶,發展餐飲、酒店的農戶現金獎勵,鼓勵他們發展產業,比如發展酒店業的,開賓館設一間標間公司獎勵2000元。此外還建立了完善的村民福利制度,村中的殘疾人和65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到公司喫飯,每天提供兩頓營養餐;村民看病或急用車公司都可以免費接送。“我們公司的宗旨第一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第二就是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第三是讓羣衆日子過得更好,現在我們都做到了,以後我們會再接再厲做得更好。”蒲國宏介紹。

“我家現在能脫貧過上好日子,離不開紅軍,離不開共產黨,我家就是靠紅軍和共產黨喫上的飯。”新莊村民陳利蘭從公司成立以後就到公司上班,每個月有2500元的收入,“以前因爲身體差,種田也種不了太多。公司成立以後蒲總就動員我們貧困戶來公司上班,管喫管穿,家裏隨便種點田,公司裏有工資和分紅,日子是越過越紅火了。”

新莊村通過發展紅色旅遊,讓村子富起來、強起來。越來越多的州外、省外遊客慕名而來,紅軍長征精神得到有效傳承和弘揚。新莊村的村民每天耳聞目睹、切身感受紅色精神正能量,整個新莊村形成了團結、奉獻的“紅軍村”氛圍,讓紅軍精神再放異彩。

雲南網記者 博達 通訊員 彭啓慧 蘇暢 攝影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