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足的人,就是像这样生活在功名富贵永无满足的欲望世界里,苦苦恼恼度过了宝贵的人生。最早在汉代的钱币上,便出现了以“唯吾知足”为主题的花钱,非常巧妙地利用四个文字中共有的“口”字来进行构思创造,以“隹五矢止”四字共用一“口”,顺读 “唯吾知足”、逆读“吾唯足知”,使人兴趣盎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古代的货币类别经历了从最初的自然货币到后来的人工铸币、币形从“铲”“刀”等到“圆形方孔”的逐渐演变;中国的文字也拥有着古老的历史和传承,特别是在汉字构造和意象表达上更具有超越表音文字的特点。

而当“钱币”和“文字”这两项同样悠久的事物相遇时,便碰撞出了独具心意的火花,刻写着“唯吾知足”的花钱便是一例。

“花钱”是古代流通领域之外的一种特殊钱币,铸造的形状、图案和文字也不一而足,但大抵不出厌胜、祝福等吉祥寓意,或是表明一定的思想意趣与文化内涵。

最早在汉代的钱币上,便出现了以“唯吾知足”为主题的花钱,非常巧妙地利用四个文字中共有的“口”字来进行构思创造,以“隹五矢止”四字共用一“口”,顺读 “唯吾知足”、逆读“吾唯足知”,使人兴趣盎然。这样的一句话铸在代表财富的金钱上,也好似一个寓意深刻的禅机。

无休止的欲望往往是贪嗔痴“三毒”的根源,人执着于名闻利养、迷失在五欲六尘之中,从而产生无尽烦恼,也成为修行路上巨大的障道因缘。

多欲、不知足为苦。众生在三界六道里轮回,生死死生,受着无穷的苦迫,这都是由贪欲而引起的,故多欲为生死的根本。

苏东坡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出曜经》说:“天雨七宝,犹欲无厌,乐少苦多,觉之为贤。”

科技进步,物质文明并不能令人少欲知足,欲望多了,苦自然也就多了。

所以,《佛遗教经》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在人的心里,对于这尘劳的世间,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金钱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万。有一首不知足的歌,形容一个人“心无厌足”是非常恰当的。

歌云:

终日忙忙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房中又少美貌妻。

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

骡马成群轿已备,田地不广用支虚。

买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五官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

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时,

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死无期。

总总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憾归。

不知足的人,就是像这样生活在功名富贵永无满足的欲望世界里,苦苦恼恼度过了宝贵的人生。

如果我们不想被其所累,必然要超脱出对“欲望”的追求,“知足安分”,内心的烦恼才会慢慢地淡化。

知足,谓对既得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为守道之根本。世间的罪恶,人生的祸患,都是由于心无厌足而来。

《萨遮尼犍子经》说:“贪人多积聚,得不生厌足,无明颠倒心,常念侵损他,现在多怨憎,舍身堕恶道,是故有智者,应当念知足。”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获得多少,而是对于已经拥有的能珍惜几分。

明朝金溪人胡九韶,家境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但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

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什么?”

迦叶尊者在山林水边冢间,过着头陀苦行的生活,却乐此不疲,不以为苦。唐朝大梅法常禅师,以荷叶为衣,松子为实,自得其乐。日本良宽禅师虽是“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依然是“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何其悠闲满足!弘一大师,一条毛巾使用十数年,破烂不堪,仍然爱惜有加,不以为苦。

印祖曾给一位深身陷牢狱的佛弟子写信道:“世间祸福,相为倚伏,唯在人之善用心与否耳。汝由入狱得闻佛法,乃不幸中之大幸。当作良导想,则更能心得清净矣。……要知足,狱乃福堂。若不知足,纵富有万万,贵极一品,真是日在地狱过活矣。”(《印光法师文钞·复章道生居士书一》)

《佛遗教经》云:“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诚然也!

古人哲思精微,慧发天真,以嗜欲之物启人天机。孔方兄“唯吾知足”的默默说法,发人深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