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去早市吃一根油条,去图书馆读一本书,去理发店剪一个发型……这些原本寻常不过的生活画面,在经历过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之后,重温起来,却有了一种别样的温暖和幸福。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哈尔滨复工复产复市复学的脚步正在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恢复勃勃生机。今起,本报推出“生活的原味”系列报道,通过描写身边普通人的“烟火”生活,展现我们的生活正在恢复“原来的味道”。

“油条哥”母万峰熟练地抻油条、招呼顾客。

“热乎的蛋堡”“嘎嘎甜的大樱桃,好吃不贵啊”……清晨的道外北十八道街早市,一声声吆喝此起彼伏。“油条哥”母万峰身处其中,熟练地抻油条、招呼顾客。望着摊前排队等候的食客、周边熟悉的面孔,母万峰感慨:“这样的日子,真好!”

母万峰14岁就学习祖传炸油条的手艺,几乎每天都与和面、抻油条、炸油条打交道,从十六道街市场出摊到转战北十八道街早市,“油条哥”的称呼已伴随他34年。小小的油条摊,不仅支撑起全家人的生计,也是很多食客心心念念的味道,成为北十八道街上的“名小吃”,有一群追捧的粉丝。早市受疫情影响关闭期间,住得近的老食客在街上碰到母万峰,即使戴着口罩也能把他认出来,第一句话都是询问何时出摊。“老主顾盼着,我们一家人也在盼着。”母万峰说,早市重新开市,一家四口回到按时出摊的日子,心情就俩字:“高兴!”

凌晨4点多开工到7点半散市,食客络绎不绝,甚至排起长队……刚复工3天,油条摊就恢复了日售近千根的老“水平”,很多购买者都是老主顾。58岁的王艳是“母氏油条”的10年“铁粉”,听说市场复工,就赶来点上两根油条、一碗豆浆“标配”吃起来,王艳说:“逛逛早市,吃点油条,顺道买菜买水果,这样的日子虽简单但幸福。”

北十八道街早市成立于1978年,夏季平均每天有百位摊主出摊,蔬菜、水果、早点等一应俱全。小小的早市里,馋人的老味儿流淌出的是生活气息与勃勃生机。此次“归来”,大家的叫卖声中,还多了提醒顾客拉开间距的提示语。摊主们说,会配合市场管理人员,做好防控措施,劝导人员不聚集等,共同珍惜“战疫"成果。

目前,包括北十八道街早市在内,道外区18个已登记的市场摊区全部恢复经营,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生活的原味正一点点从豆浆油条中回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