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國藩在《致沅弟季弟·以勤字報君,以愛民二字報親》中說:“默觀近日之吏治、人心及各省之督撫將帥,天下似無戡定之理。但從曾國藩的回信中可以看出,曾國荃可能說了一些議論當時朝政的話,並且涉及了當朝兩位“紅人”——蒙古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和恭親王奕。


一個好的軍事將領,在行軍打仗時不僅是爲了君王,更是爲了保護百姓,因此報君愛民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愛民是軍隊能打勝仗的根本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說:“兵要在乎善附民”,他認爲親民、愛民是軍事的根本。是否能得到“百姓之力”,是國家能否興旺發達的關鍵所在。
他對人民的作用做出了著名的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因此,君主必須要親民、愛民,這樣才能獲得民衆的支持,而軍隊更應該以愛民爲基礎。
民國初年傑出的大將軍蔡鍔也曾經說過:“古今名將在用兵時,都以安民、愛民爲本。這是因爲打仗用兵原本就是爲了使人民安寧,如果反而擾亂、損害人民,是有悖於用兵的旨意的。”
曾國藩不僅從天下大義上強調了“愛民”的重要性,還將“愛民”作爲行軍之本。他認爲天下兵法總結爲一個詞,就是愛民。
曾國藩在《致沅弟季弟·以勤字報君,以愛民二字報親》中說:“默觀近日之吏治、人心及各省之督撫將帥,天下似無戡定之理。吾惟以一勤字報吾君,以愛民二字報吾親。”
“才識平常,斷難立功,但守一勤字,終日勞苦,以少分宵旰之憂。行軍本擾民之事,但刻刻存愛民之心,不使先人之積累自我一人耗盡。”
曾國藩將“愛民”與“報親”結合起來,這樣就把大道理轉化爲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事,更容易讓將士們接受。
曾國藩所說的“愛民”就是要做到“不擾民”,他將“戒擾民,戒吸菸,勤字,廉字”看作人生之根本,也是軍隊能打勝仗的根本。

二、謹防“禍從口出”
俗話說“禍從口出”,有些人正是因爲不分說話的場合,不注意說話的方式,才說了不該說的話,最終惹禍上身的。
在《致沅弟·忠義兩全》中,曾國藩說:“初九夜所接弟信,滿紙驕矜之氣,且多悖謬之語。天下之事變多矣,義理亦深矣,人情難知,天道亦難測,而吾弟爲此一手遮天之辭、狂妄無稽之語,不知果何所本?”
曾國荃在來信中到底說了些什麼,我們不知道。但從曾國藩的回信中可以看出,曾國荃可能說了一些議論當時朝政的話,並且涉及了當朝兩位“紅人”——蒙古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和恭親王奕。
曾國藩認爲曾國荃說了許多不該說的話,因此很是生氣,毫不客氣地說弟弟“滿紙驕矜之氣,且多悖謬之語”。
的確,在信中隨意議論朝政,甚至指名道姓地議論當朝大臣,是不合規矩並且十分危險的行爲。
如果信件被人在中途截留,那麼很容易給曾家帶來災難,招致災禍。曾國荃如此輕議朝政,與曾國藩一直以來推崇的平實的做人原則背道而馳。

三、做到忠義兩全
自古以來,有很多人都是因爲一時的意氣之語,最終招致了無妄之災。
曾國荃此時在湘軍中已經擁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一言一行,時時刻刻受到他人的關注。
因爲曾國荃在官場的時間不長,沒有領略到其中的利害,因此纔會這樣忘乎所以,妄議朝政。而曾國藩和曾國荃是骨肉血親,自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所以曾國藩在看到曾國荃的這些敏感言論時,十分緊張和氣憤。他用嚴厲的語氣斥責弟弟,一方面是爲了讓弟弟改掉這樣的毛病,另一方面也是爲了曾家的安危着想。
他在信中告誡弟弟:“吾輩所以忝竊虛名,爲衆所附者,全憑忠義二字。不忘君,謂之忠;不失信於友,謂之義。”
做人必須講忠義二字,做官更應如此,既要忠君,更要講義。
曾國荃後來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不僅給兄長寫信悔過,而且開始改正自己張揚的性格,用心帶兵,最終建立了偉大的功業。
有人說,曾國藩寫家書除了給家人看之外,實際上也是給朝廷看的,以表示自己的忠心。
這一說法無法朝廷驗證。但從這些家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曾國藩對朝廷的忠心,以及對家人的愛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