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都認爲頸椎病主要見於30~50歲的人。但是我們現在在門診看到的是很多年紀輕輕的患者訴說頸部疼痛、上肢麻木並常常伴有頭暈難以忍受甚至有10來歲的小學生來門診看頸痛。

對於這些患者我們臨牀檢查發現頸部比較僵硬棘突間和椎旁壓痛明顯而Hoffmann徵等病理反射一般陰性。拍攝X片正側位片會發現頸椎生理弧度消失甚至反弓寰樞椎張口位片有的顯示樞椎齒突與寰椎兩側塊間距不對等即寰樞椎旋轉半脫位而頸椎磁共振檢查則往往並沒有頸椎間盤退變或突出的表現存在。

主要是由於我們所處的時代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些變化正在顛覆着我們的傳統理念在改變着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

按照經典教科書的定義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鄰近組織如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等組織結構所引起的臨牀症候羣。但在臨牀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這一傳統的頸椎病認識忽視了椎間盤退變前期的病理變化存在不能夠全面地、發展地看待頸椎病的缺陷重視被動治療但忽視了主動運動治療。

從當前的臨牀實踐來看頸部肌肉動力系統的勞損退變是頸椎病的始作俑者而頸椎生理曲度改變是頸椎動力性平衡喪失的標誌。因此可以認爲頸椎病是在頸部肌肉、韌帶勞損或退變的基礎上以頸椎間盤退變爲中間環節以頸椎失穩及其代償性改變爲主要發展機制累及頸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等組織結構產生相應症狀和體徵的一種慢性退行性疾病。

所以我們不僅要在成年人中開展健康教育更要從小學生開始就要注重正確的坐姿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教育。

俗話說:“坐如鐘站如松。”

再次站立行走時要眼睛平視前方不能邊走邊玩手機不僅容易出現安全問題更加容易損害頸椎和眼睛。

如果出現了頸部疼痛、上肢麻木甚至伴有頭暈不適就應該積極就診骨科門診和康復醫學科門診。經過攝片和MRI檢查僅僅是頸椎反弓而沒有明顯椎間盤突出或僅輕度突出可以選擇非手術保守治療在康復科進行頸椎牽引結合物理因子治療和手法推拿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改正不良坐姿和臥姿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習慣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後會慢慢地恢復頸椎生理弧度終止頸椎的進一步退變和損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