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宋朝和陸上絲綢之路的聯繫比較淡泊,但依舊有少數人有幸一窺西域面貌。

公元980-984年間,代表宋太宗回訪高昌回鶻的王延德就是最有名的那位。他留下的記錄,不僅呈現出當時的蒙古高原和吐魯番盆地情況,也讓後人瞭解西域多元文化世紀的黃昏。

親善重任

北宋的對遼作戰失敗 讓其需要在外交上獲得彌補

當時的宋朝剛剛攻滅北漢,卻在對遼的幽州戰爭中慘敗。爲了爭奪兩國周邊的潛在盟友,遙遠的西域就再次進入爭奪範圍。王延德奉命帶領百餘人的使團出行,爲宋人獲得足夠的國際外交空間與良馬來源。他們由回鶻使者帶路,從陝西橫山出發,北上進入鄂爾渾河流域的九姓韃靼部族領地。

在草原,北宋使團度過了一段悠閒時光。每過一個部落,都會留下錢財或者布帛當見面禮。然後就將時間用於騎駱駝、喝馬奶酒與捕獵大雁。最後才越過杭愛山,成功進入西域地區。

宋人使團通過草原地區進入西域

高昌回鶻國的核心地帶,就是前唐帝國的西州,也位於漢朝的柳中屯田營地附近。今天在吐魯番盆地非常常見的飲水灌溉系統,早在800多年前就開始滋潤田野莊園。一片欣欣向榮、充滿活力的景象,更令初來乍到的王延德感到非常欣慰,極大緩和了旅途勞頓。這裏還有中國境內最早的草棉產地,是高昌王公們非常喜歡的衣服材料。從東漢開始,當地就引進了草棉種子開始栽培,乃至到唐朝成爲當地的抵稅物和等價交換品。而來自回鶻的棉花和棉紡專家,會在日後將西域的草棉培育技術引入內地,豐富了元代中原人的衣料選擇。

在高昌境內,各種成分的居民讓王延德大開眼界。除了回鶻本部人和唐朝漢人後裔,還有突厥處月部的西遷殘餘。當地還生活着部分吐蕃遺民和粟特商旅後裔,更有來自印度的婆羅門教徒與信奉伊斯蘭的波斯移民。至於黃髮綠睛的黠戛司部族,就是後來柯爾克孜人祖先。

回鶻人的多元文化城市 讓宋朝使節印象深刻

由於王延德來自中原文化圈,再加上北庭、西州都是唐朝故土,所以特別留心當地的漢文遺物。在高昌城中,總共有50多座佛教寺院,都掛着唐朝的賞賜匾額。裏有能找到《唐韻》、《玉篇》、《經音》這樣的中原音韻著作,甚至是罕見而精美的唐版《大藏經》。這些東西都讓王延德感慨,唐朝的遺風流韻依舊在邊遠地區得以保存。他在高昌可汗建造的敕書樓裏,還看到了唐太宗、唐明皇給歷代回鶻可汗的詔書印璽。即使舊的回鶻汗國已經滅亡,這支在高昌的後裔仍舊帶着這些信物西遷,以此作爲號令其他同胞的旗幟。

除了佛教,王延德還看到過摩尼教寺院,那是回鶻人皈依佛教前的主要信仰。日趨式微的聶斯托利派基督徒,同樣在回鶻可汗的寬鬆統治下得到庇護。所以王延德還記載,高昌境內有波斯十字寺存在。來自前佛教時代的薩滿教,乃至原始的古印歐信仰都有遺存。吟誦佛經的梵唱與教堂的彌撒此起彼伏,體現了絲綢之路上多元文化的璀璨。敘利亞文、粟特文、波斯文、印度婆羅米字母、回鶻文和漢字在當地同時出現,甚至連《福音書》和《伊索寓言》都出現有回鶻文版本。當西部的喀喇汗國和薩曼王朝都想迫害境內的佛教徒與摩尼教徒,高昌可汗還寫信警告:要是對方敢痛下殺手,自己也會對本國境內的穆斯林動手。

佛教在當時的吐魯番各地佔據主流

西域見聞

高昌的回鶻是當年回鶻汗國的一支流亡者

當時坐鎮高昌王城的是可汗的岳父,也是王國的宰相。由於已經接受了遼國皇帝的于越稱號,所以被尊稱爲阿大於越。高昌可汗則使用波斯封號,自稱爲阿斯蘭汗,也就是獅子王的意思。

在這位可汗岳父的引薦下,王延德一行披着皮毛衣服御寒,有幸參觀了那些出現在唐詩中的地名。一路上經過漢朝的車師國故地、唐朝的交河城,還有漢族遺民聚集的漢家寨。最後被高昌回鶻送過雪山,來到了過去北庭都護府的城池邊上,那裏已經被西遷的回鶻人改造成了夏都。

當時的回鶻統治者 使用波斯封號

在前唐城鎮附近,回鶻人用高臺上建造了佛寺。平原上隨處可見大汗、王后和公主的馬羣。這些馬匹按照毛色分辨種羣,幾乎漫山遍野,無邊無際。由於北庭城四周廣闊的平川水草豐美,極宜放養馬匹,加上長期無兵災,讓養馬業突飛猛進。回鶻人的衛隊會在那裏練習騎馬射箭,婦人們則帶着名叫蘇幕遮的油帽在一邊觀看。等到操練結束,人們會殺馬、射雁、烤羊作爲飲食。當然,還有五穀以及豐富的水果來做配餐。

在寺廟裏齋戒沐浴7天后,王延德終於見到了高昌回鶻可汗。他坐在金獅子王座上,寶相莊嚴,而且帶王室成員和大臣向東方禮拜,對宋朝皇室問安。但面對遼國使節,也會用類似的禮節加以接待,體現了小國的圓滑世故。隨後,可汗還帶着使團成員,前往參觀建造於公元640年的應運泰寧之寺。這是唐太宗滅高昌之後興建的寺廟建築。

高昌回鶻的富足生活 讓宋使非常感嘆

在綠洲城鎮中,具有美感的花壇和人工栽培的植物隨處可見。而且居民喜歡在城鎮牆面塗白灰,說明當時已經有了綠化環境和美化市容的意識。由於氣候乾旱炎熱,夏季地面可以熱暈人,所以民居都有半地窖結構。這一做法在今天的吐魯番都十分常。長期的多族混血,讓當地人看起來白皙端莊、容貌俊美,而且喜歡貿易,有各種能加工金銀玉石和銅鐵器皿的匠人。市場上的鑌鐵劍、弓箭、盔甲、玻璃器,象牙,香料,玉器等物產應有盡有,都是當地人維繫與各大強權間貿易紐帶的重要物資。

當然,爲了爭奪這個絲路上的地方小強,遼國的冊封使者也來到高昌。他們和宋朝使團險些在這裏大打出手。遼人教唆回鶻,說王延德過來就是覬覦你們的國土,建議回鶻可汗將宋使送給韃靼部族當苦力。可汗對此當然是不置可否。王延德聽了非常憤怒,想直接將遼國使者殺人滅口,以此威懾回鶻人。但這個冒險舉動也被回鶻可汗及時制止。

地理因素 讓高昌不可能不受遼國影響

事實上,兩頭討好的圓滑,就是高昌回鶻汗國的常規操作。這也是回鶻汗國滅亡後,高昌回鶻人所代代相傳的立國方針。在敦煌的歸義軍衰敗後,他們會在11世紀主動歸附於西夏。等到遼國滅亡,耶律大石僅率10000名殘衆借道。高昌回鶻也是來者不拒,亦都護畢勒哥將耶律大石及部衆迎入都城。除熱情招待,還贈予3000只羊、600匹馬禮送出門。直到成吉思統一蒙古高原,他們還立即遣使表示歸。

由於奉行和平政策,這裏一直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人民生活安樂。但是這種政策的後果就是軍事水平退化,多元文化失去了武力保證。

高昌回鶻的安逸 使得自身武力退化

一去不返

出使高昌後 宋人將與西北世界進一步隔絕

在結束外交任務後,王延德一行人花了1年多時間,才從原路回到汴京覆命。他將西域之旅的所見所聞,整理成《使高昌記》保留,記錄下陸上絲綢之路的盛世餘暉。在他之後,中原人幾乎無人能再返回西域。那些漢唐時期的古老地名,最終會成爲了詩詞歌賦中的固定符號。成爲無能文人們用於地圖開疆的心裏寄託。

至於吐魯番盆地的佛教勢力,也在咄咄逼人的伊斯蘭勢力壓制下迅速式微。王延德回國數十年後,西面的于闐就在1066年淪陷。11世紀中後期,同爲高昌回鶻佛教中心之一的龜茲,亦爲伊斯蘭的喀喇汗國所佔。

高昌回鶻的一些遺址

進入13世紀,高昌王室也受到來自中亞的嚴重威脅。蒙古西北的宗王叛亂,讓察合臺宗王都哇率軍圍攻哈喇火州長達6個月。蒙古人在破城後大肆燒殺掠搶,使得非常依賴綠洲農業和貿易的佛教寺廟受到嚴重削弱。到了14世紀末,蒙古察合臺系統的黑的爾火者汗,又以“聖戰”爲名義,武力攻陷了哈喇火州和吐魯番城,將高昌更名爲伊斯蘭之座。

直到15世紀初期,這裏大多的居民仍爲佛教徒。因此在1414年,明朝使節陳誠途經那裏,還見其居民大多尊信佛法。但是在15世紀中葉之後,由於西部信奉伊斯蘭教的同族攻伐,這裏再也沒有佛教勢力和中原的聯繫記載。餘音繞樑的佛教文化,最終消失殆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