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市場紅週刊 特約 | 張俊鳴

昔日在A股呼風喚雨的“兩桶油”中石油、中石化,如今已經“不做大哥好多年”,基本淪爲乏人問津的邊緣股,以往拉昇、護盤的風采已成爲老股民回味的往事;而相比“兩桶油”的落寞,“兩瓶酒”如今卻炙手可熱,貴州茅臺在長期佔據A股第一高價股寶座之後,本週總市值一度超越“宇宙第一行”工商銀行,而同行業的五糧液則早早佔據深市總市值第一的寶座,等待貴州茅臺再度登頂實現“勝利會師”。新貴“兩瓶酒”在獲得機構持續看好的同時,年報的靜態市盈率也雙雙逼近十年來的高位區,其中是否存在和“兩桶油”巔峯時期類似的泡沫?

曲高和寡,高價股王“沒羣衆基礎”

部分投資者對“兩瓶酒”未來走勢的擔憂,主要集中在長線漲幅巨大、股息率不算高等等,從東方財富網的“股吧”小區對貴州茅臺的評論可以看到,發言的投資者幾乎清一色是談風險,和上方的券商研報集體看好形成鮮明的對比。從常理推斷,在“股吧”上發言的,大部分是持有或看好準備買入的個人投資者,天然具有“偏多”的屬性;更何況,貴州茅臺的走勢疊創新高,17年前30多萬元進去如今一個億出來,這樣一隻大牛股更應當獲得投資者的滿堂喝彩,出現的反差更值得玩味。

筆者認爲,除了有投資者風險意識提高的因素外,貴州茅臺的股價本身較高、普通散戶參與不易導致缺乏“羣衆基礎”是更重要的原因。按目前茅臺的股價,投資者買入最低交易單位100股也需要14萬元左右的資金,這一數值已經超過80%以上的投資者自身股票賬戶的市值,不少投資者即使有心買入也無力參與,而高股價伴隨多年上漲也給許多投資者帶來“恐高症”,在發表評論的時候更多看到風險的一面,也是散戶心理狀態的一種折射。

不過,散戶普遍買不起並不意味貴州茅臺的股票沒有“羣衆基礎”,從去年科創板成立之後的交投情況來看,限定賬戶市值在50萬元以上的投資者纔可參與並未影響科創板的活躍度,更何況茅臺的“最低門檻”還遠低於50萬元,如果能在資金量較大的投資者心目中引起共鳴,同樣具備“羣衆基礎”。

另一方面,隨着機構投資者在A股整體佔比不斷提升,相比個人投資者來說,區區十多萬元的“最低門檻”更遠不在話下。因此,茅臺股價絕對值雖高,但對掌握市場大部分資金的機構和中大戶來說,並不構成買入的實質性障礙,所謂“缺乏羣衆基礎”之說並不全面。

重蹈覆轍?“兩瓶酒”非“新瓶舊酒”

儘管走勢靚麗,但“兩瓶酒”也勾起一部分老股民對“兩桶油”的回憶,特別是中石油,2007年上市前頂着“亞洲最賺錢公司”的光環風光登場,但上市開盤就是高點,一路跌下來成爲無數投資者心中永遠的痛。中石油何嘗沒有風光過,但過度追捧同樣蘊藏着巨大風險,貴州茅臺會不會在目前的價位重蹈覆轍?筆者認爲,現在的“兩瓶酒”和當時的“兩桶油”表面上看起來有許多類似之處,但差別更大,簡單比較難免謬以千里。

區別最大的首先是行業,中石油屬於典型的週期性行業,受制於油價整體的大環境,同時對原油成本的掌控力比較弱,外部因素對公司基本面的影響較大;而貴州茅臺的上游原料糧食和水對產品整體利潤率影響極低,同時需求穩中趨緊,業績整體維持穩步增長的態勢。兩大行業的不同特點,決定了拿市場情緒看待兩家公司的拐點將會出現較大誤差。

其次是估值水平。2007年中石油上市時的市盈率超過60倍,A股價格更超過同期H股的兩倍以上,泡沫顯而易見。而貴州茅臺目前靜態市盈率雖然達到近年來的高位區,但也僅有40倍出頭,距離中石油當時的估值仍有極大差距;而如果以一季報的業績作爲基準,則動態市盈率下降到34倍左右,雖然不算便宜但也遠遠談不上極度高估。當然,如果茅臺股價短期內急升突破2000元,而中報業績又不如預期導致估值泡沫過大,那麼相關的估值風險就值得投資者高度重視了。

第三則是重要投資者的動向。中石油當年登陸A股由於新股上市的關係,機構投資者進出的動向不明顯,但股價大幅低於A股的H股卻遭遇“股神”巴菲特的大舉賣出,準確無誤地顯示出對股價的看淡意味;而貴州茅臺除了貴州國資系統的股東之外,一季報披露持股量最大的股東是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代表陸港通北向資金的持股量,連續多季的持倉量相對穩定在8%以上,並未出現明顯的減持動作。顯然,目前將貴州茅臺看作2007年的中石油A股,將“兩瓶酒”視爲“兩桶油”的翻版,顯然是欠缺火候的。

“品牌消費”潛力仍大

在筆者看來,貴州茅臺股價長期不斷走高,除了有業績向好的因素外,也反映出“品牌消費”潮流在A股的崛起。“品牌消費”不僅是爲了滿足口腹之慾,更是一種因爲稀缺性所帶來的社交需求,而後者所佔的比例越高,對公司的基本面長期支持就更大。

貴州茅臺在白酒股中一枝獨秀,但同一行業板塊中也有類似金種子酒的長期弱勢品種出現,兩極分化明顯。因此也有券商研報認爲茅臺應當對標國外的奢侈品公司的市值,而非單純以消費品來看待。雖然這一觀點見仁見智,但不可否認的是,茅臺的品牌效應已經成爲公司享有溢價的重要因素。除了茅臺之外,海天味業、片仔癀等牛股,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類似“品牌消費”的特徵,未來圍繞“品牌消費”的挖掘,有望在A股持續下去。

對消費者來說,品牌是購買產品辨識度較高的一種方式,而獲得消費者長期認同的品牌,只要穩健經營、產品過硬,股價出現長牛的概率就比較大。近年來,國貨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成爲“國潮”,包含了傳統老品牌影響不衰、中國人民族自信提升、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性價比等多重因素。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些基本面較好,具備老品牌特色的公司具備重新挖掘品牌消費價值的動力。對廣大民衆來說,除了做這些品牌的消費者之外,如果也成爲他們的股東,將會更好地分享內需市場擴大的長期投資機遇。

當然,過去也有一些老品牌的公司因爲經營策略的問題而導致業績下滑、股價下跌,如全聚德等,只看品牌不研究行業和公司顯然也存在較大的風險。筆者認爲,投資者在挖掘“品牌消費”時,除了關注品牌效應之外,還需要結合公司的行業地位、經營狀況、整體估值等做出綜合判斷。筆者重點觀察的品種包括:雲南白藥、同仁堂、青島啤酒、馬應龍、古越龍山等。

(本文刊發於44期《紅週刊》文中提及個股僅做分析,不做投資建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