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刊財經 記者 | 牛鋒

編輯 | 承承

華菱星馬重組事項終於有了新的進展——6月8日,華菱星馬公告稱,吉利商用車集團已遞交相關接盤申請材料,並支付了認購意向金3000萬元人民幣。而在此前的一個多月,有關華菱星馬重組的傳聞就已經不絕於耳,消息面的驅動下,股價也自4月下旬啓動以來,至今漲幅最高時已超過100%。

5年時間經歷兩次重組終止

華菱星馬發佈重大資產重組公告並不是第一次,然而自2016年以來卻連續兩次重大重組失敗。

2016年,因業績的持續不振,公司擬通過收購安徽安糧秀山建設有限公司股權來提升公司基本面,但因當時國家宏觀經濟及土地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標的公司經營情況未能達標而最終終止了重組事項。

2017年6月,公司又一次發佈重大資產重組公告,以約6.15億元出讓15.23%的股份,要求受讓方恆天集團適時注入優質資產,然而又因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發生了新的變化,對標的公司經營影響非常明顯,在重組公告發布2個月後的8月份再次宣告重組終止。

時隔2年多後的今天,公司第三次啓動重組計劃,即華菱星馬在今年4月29日發佈公告稱,控股股東安徽星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星馬集團)及其全資子公司馬鞍山華神建材工業有限公司(華神建材)擬以公開徵集受讓方的方式協議轉讓所持本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份。正所謂事不過三,此次重組能否成功對於業績已經兩年一期下滑的華菱星馬而言很關鍵。

華菱星馬“死馬”當“寶馬”賣

近年來,華菱星馬業績持續下滑,2014年以來的6年一期財報中,僅有2年實現業績同比增長,餘者均出現下滑。今年一季報,公司的每股收益、ROE與資產負債率更趨惡化,這使得大股東引入戰略投資方以改變現狀的訴求更爲迫切,且眼光更高,幾乎堪稱“死馬”當“寶馬”賣之架勢。

從公告內容來看,此番重組對股份受讓方的條件要求是令市場咋舌的:擬受讓方或其實際控制人所控制的企業集團2019年度經審計的合併報表總資產應不少於人民幣2000億,淨資產應不少於500億元,具備乘用車和商用車生產資質;盈利能力方面,要求最近三年連續盈利,經審計的合併報表每年利潤總額不少於50億,2019年度經審計的合併報表營業總收入不少於2000億元;並且擬受讓方應在送達受讓申請材料的同時,需至少支付3000萬的認購意向金。

來源:WIND,證券市場紅週刊

然而,符合上述苛刻條件的國內車企寥寥無幾,直到5月下旬,有媒體猜測吉利將成接盤方,並且吉利商用車內部人士也向相關媒體證實,“的確與華菱星馬有接觸,但對方是上市公司有相應的信披制度,具體消息要等待公告。”一時間各種分析言論四起,如吉利之所以要收購華菱星馬的主要原因是吉利商用車更多專注於增程式動力系統及甲醇動力系統等新能源領域,可以快速獲得傳統重卡技術領域的資源和技術儲備。

6月8日,上市公司正式公告證實了申請受讓人爲吉利商用車。“2020年6月6日,星馬集團函告公司,在本次公開徵集期內(2020年5月23日至2020年6月5日),共有一家意向受讓方浙江吉利新能源商用車集團有限公司向星馬集團遞交了受讓意向書及相關申請材料,並支付了認購意向金人民幣3000萬元。”

吉利抄底華菱星馬,商務車發展或進入快車道

吉利進軍商用車較晚,4年前通過收購東風南充汽車才進入該領域,並專注研發純電動遠程新能源商用車,但因吉利起點低,且投放在商用車領域的資源和精力明顯較弱,幾年來未見明顯突破。華菱星馬則在重卡領域耕耘10年出頭,發動機、變速箱和車橋三大關鍵系統均實現獨立製造,此次吉利商用車若完成收購華菱星馬股權,將獲得新能源重卡技術,推動吉利商用車發展快速步入正軌

華菱星馬公告顯示,本次公開徵集股份轉讓的價格擬不低於人民幣5.14元/股,按此計算,若吉利商用車買下全部出讓股份,則只需要支付約4.35億元,相比2017年華菱星馬重組方案中恆天集團的6.15億元接盤價節省1.8億元。

近10年來,吉利不僅豪擲15億美元從福特手中買下沃爾沃,且在2017年5月還斥12億人民幣從DRB手中買下寶騰以及豪華跑車品牌蓮花。從吉利這兩次收購的時機看,都是收購標的以及其控股公司處於十分困難的時刻,此次收購同樣如此,華菱星馬2017年以來的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已經連續兩年一期同比大幅下滑,股價也自2015年6月以來最大跌幅超過了80%。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前兩次大筆收購對控股權看得極重:對沃爾沃100%控股,對寶騰和蓮花(對前者控股49%,對後者控股51%)則因實際控制權的爭奪發生過多輪較量。而此次針對華菱星馬的收購最顯著問題就是實控人控股比例過低,實控人星馬集團與華神建材能夠受讓的股份也只有華菱星馬的15.23%股權,最終是否能滿足吉利一貫重視實控到手的風格,存在一定懸疑。

但不管如何,重組若成功,對於華菱星馬和吉利來說都是一盤好棋,華菱星馬的“技術與研發優勢”和“完整的產業鏈”加上吉利的資金實力,有可能讓上市公司經營走出泥潭,加快企業轉型升級,而吉利則有望藉助華菱星馬的生產和研發能力加速自己商用車規模化生產。■

來源:WIND,證券市場紅週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