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位新華社記者曾帶着質疑採訪黃大年,談起孩子滿眼淚花 | 非常女記者

資生堂·電訊訪談間

她是人們印象中最典型的新華社記者形象:多次參加全國兩會等重要會議,參與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改革開放等重大報道,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等獎項,數篇代表作影響深遠。

她帶着質疑採訪黃大年,從震撼、感動到信服;她回首記者生涯20年,覺得自己強大又年輕;而談到家庭與孩子,她的眼裏泛起了淚花……

吳晶:一個“典型”新華社記者

背後的故事

本期嘉賓:吳晶

新華社國內部央採中心

政文采訪室副主任

文化教育領域首席記者

曾獲多項中國新聞獎、省部級新聞獎及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國務院“兩基攻堅”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代表作有《不朽的豐碑 永遠的懷念——改革開放30年之際告慰小平》《永不褪色的板書——獻給汶川地震中的英雄教師》《大地之子黃大年》等

主持人:薛園

主持人:人物報道是新華社公認的金字招牌,您採寫的戰略科學家黃大年同志的長篇通訊和報告文學,影響非常廣泛,可以說是新華社近年來人物報道的代表作之一。之前您分享過,光是採訪就歷時月餘,整理筆記幾十萬字,能具體說說這個過程嗎?

吳晶:怎麼說呢,這是一個特別艱苦而漫長的過程。信息最初來自新華社的一個新聞參考,事實消息大概2000來字,其實就是寥寥數語。當時社領導認爲這個人身上一定有故事,於是還在春節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採訪。

但實際上你知道採寫逝去的人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爲很多人會跟你講這個人怎麼好。我就感覺這個人太高大上了,他的形象即使塑造出來,也沒有辦法讓人信服。

所以我自己本身帶着質疑,我總在問:他爲什麼要這麼愛國?爲什麼要這麼瘋狂?(採訪到)後來是一種震撼,再到後來是一種信服。當然,這當中夾雜着很多感動。很多很多細節,我現在想起來還是會非常激動。

吳晶與同事採寫的關於戰略科學家黃大年同志的長篇報告文學《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

比如說很多讀者都深深記着當中的一個細節,就是我們當時採訪了很久很久,我們就說黃老師這個人這麼和善,難道他不生氣嗎?他難道沒有什麼個性嗎?結果他的助手就說,你知道嗎,黃老師曾經還攔過卡車。聽到這個細節,我們覺得太震撼了,怎麼攔卡車?助手就給我們講,黃老師搭的無人機機庫被當成違建,當地一些主管部門開着卡車來拆。當時黃老師在樓上正做實驗,聽說了以後就帶着學生、助手衝下樓,三步並作兩步就躺在了卡車前面。 你想象一下,我們印象當中市井潑婦纔會做這樣的事情,但是他卻是一個那麼有名的大科學家。我和我同行的男同事一下就掉了眼淚。像這樣震撼的細節非常多。

主持人:所以您自己在書中也寫道:那是一種厚重的可以深藏經年、濃烈的可以噴薄而出的情緒,使我們寫下每一個字時都充滿敬畏,不敢矯作。

吳晶:那時候我們想用什麼來形容他。其實他是個共產黨員,但是我們覺得如果是從宗教的角度來看,他就像個殉道者——已經沒有自己了。他爲了所追求的科學真理,爲了報國的信念,真的是完完全全地獻出了自己。

吳晶和同事在採訪現場

你越走近他,你去採訪更多的人,他們流淚也好,緬懷也好,或者說從不理解他,到特別地懷念他,就是這個過程,其實 我們一起在發現黃老師。 他們交付給我的這種信任,使我覺得我一定要寫出一個能夠經得起時間檢驗、經得起良知推敲的作品。

主持人:同時您也多次參與過兩會和很多重大主題的策劃報道,寫出了比如《從壯闊70年看中國自信》這樣高站位的宏大敘事篇章,您如何看待這些文章?

吳晶:我覺得其實不管是人物報道也好,還是這樣重大的主題報道也好,它們很大一個功能都是來觸摸時代精神,激發奮鬥精神。

現在確實是,媒體的較量也好,思潮的博弈也好,其實還是挺多的。我覺得新華社作爲國家級媒體,應該發揮這種主流的引導作用。 如果我們什麼都不相信的時候,我們真的可能就會成爲所謂的烏合之衆。我們確實需要一種很光亮的東西,讓更多的人相信是有美好存在的。

所以我們做的很多重大主題報道,它們是真實的,來源於新華社這麼多國內分社記者,跑遍了鄉村,跑遍了重大工程採集案例。我們集納起來,展現出來,都是我們國家這麼多年奮進、拼搏、奮鬥的寫照,不管在逆境還是順境當中,都是我們身邊真真切切的變化。我覺得我們寫這些重大的主題報道,其實也承載着這樣一種光榮的使命。

主持人:今年是您記者生涯的第20年了,可以說是大半的青春都投入在其中,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嗎?

吳晶:還是挺感慨的,確實這20年我一直堅持在記者崗位上。 這個崗位它給你很多歷練,讓你能看到很多其他職業不可能看到的風景,你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不管是高層的時政報道,還是地震救援 那種很艱難的經歷,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

其實記者職業也是很孤獨的,雖然說我們經常是以團隊的形式出現,但是很多時候當你面臨選題的時候,你是一個人在路上,漫漫長夜中你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去熬,一個標點一個標點地精心斟酌,有的時候你要突破自己。

2005年,吳晶隨中國國際救援隊出征,參與巴基斯坦地震救援。她也是新華社首位參與海外地震救援的女記者

我覺得經過這20年,很多時候我看問題的視角也好,或者說面臨困難和挑戰的時候,我會有更多自信,那是一種職業的沉澱,它讓我覺得自己很強大

主持人:作爲職業人士,不管男士還是女士,家庭事業的平衡問題都不可避免,您是如何做到兩全其美的呢?

吳晶:坦率地講我覺得平衡挺難的。因爲我和我愛人一直都很忙,但是他對我很包容,比如說我要去參加國際地震救援,他就說你去吧,注意安全。包括我父母也是在背後默默地支持我。

2016年7月,在單位的支持、家人的鼓勵下,吳晶克服了工作任務繁重、懷孕生子等諸多困難,順利完成在職研究生的學習

我的女兒,我也對她有一些愧疚。她很小的時候,我因爲沒辦法就提前把她送進了幼兒園,她度過了 很艱難的時光,遭受了入園焦慮,也會在半夜哭泣不止。 但是我覺得可能我在成長,她也要成長。就像現在,如果她看到我特別着急地忙稿子,會主動幫我拉上門,然後說“媽媽你寫吧,忙完早點過來陪我。”她還會跟幼兒園的老師說“我媽媽會寫書,家裏面有我媽媽寫的書。” 我想可能孩子會從一個獨立的,或者說起碼是奮鬥的母親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資生堂“美力福利”時間

點亮“在看”並在評論區說出你對本期節目的感受,點贊數最多的5人將獲得由資生堂提供的禮品一份。

監製:易豔剛 | 責編:薛園 | 校對:趙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