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武夷山,奇秀甲东南。武夷山脚下的下梅村,是闽北地区最富传奇色彩的地方。这座古村落始建于隋朝,兴于宋,隆于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晋商万里茶道的起点。下梅村名字中的“梅”字取自村口一条叫做梅溪的小河,山环水抱便是“梅溪下游的村落”了。

下梅村四周山麓层叠,村中有一条叫做当溪的小河穿流而过,另有梅溪环绕村庄南北,显示出“山气刚,川气柔”和“钟灵毓秀”的风水内涵。虽然地处福建北部,下梅村的景致却像极了那些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美人靠,凉亭古街风雨廊,竹排拱桥红灯笼,三坊七巷古宅深。

清代康熙年间,下梅村的望族邹氏带领村民开辟了一条以下梅村为起点,最终到达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道。邹氏出巨资对下梅村中央的当溪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他们把当溪的南北岸陂改造成了茶坊街市,还在当溪的沿途各段修筑了九个商运码头,使之更适合发展水运,把下梅村打造成武夷山地区的重要茶叶集散地。

在下梅村收购好的茶叶,就地装船并向南北两个方向贩运。向南,经闽江下福州,转海运到广东并远销东南亚。向北,沿水路到县城,再用马车转陆路抵达江西河口,再一路辗转北上,跨黄河越太行,经归化过库仑,最后抵达中俄贸易重镇恰克图。下梅村村口仍伫立着一座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晋商万里茶路起点”八个大字,记录着这条可与古代丝绸之路媲美的重要国际商道,也记录着“因茶而起、因茶而兴、因茶而荣”的下梅村往事。

曾经那些茶叶贸易带来的繁荣和富庶,给下梅村留下了狭窄而深远的街巷和70多座规模宏阔的古宅。这些砖木结构为主的老宅子,外观古朴典雅,以岩石砌墙基,以木为柱础,布局错落有有致,巷道曲径通幽,结构精巧。

摆着长条石花架的四方天井,一重天井一重厅,便于采光、集雨和通风,再结合精巧的书阁、经堂、闺楼、厢房和花园,不仅是下梅民居的独特风格,也被看作是闽北古民居的代表之作。

下梅古民居最绝的则是“三雕”(砖雕、石雕、木雕)。每座民居的门楼都无一例外的以精美的砖雕装饰,体现着豪华和富贵。砖雕以浮雕为主,也有投雕,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集人物、花鸟、山水于一体,形象逼真而生动,图案讲究、纹饰精细,意味深刻,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韵味和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手带起了下梅村商贸繁荣的邹氏,留下了很多保存完好的古宅院。邹氏家祠,是整个下梅村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武夷山境内保存得最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筑。邹氏祠堂高大而气派,门楼宏阔,砖雕图案精彩纷呈。它是邹氏一族兴旺之后传教化、重教育的象征,也承载着他们勉励后人艰苦奋斗、不忘记先人创业艰辛的愿望。

邹氏大夫第,则是是下梅村众多古宅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整个建筑宽敞明亮,彰显着当年的富有与显赫。宅第大门的面壁全部用砖雕装饰,以浮雕和透雕相结合,层次分明,构图考究。大门两边的拴马石和旗杆石也都保存完好。厢房的隔窗则饰以精美的木雕,显得格外富丽堂皇。江南园林风格的后花园“小樊川”,有着双面镂花砖雕的花窗,通过借景来展示“隔墙花影动”的东方审美品味。

如今昔日的奢华只能在深宅大院中找到一丝踪影,而古镇的烟火气却让每个旅人都怦然心动,随意走进一家当地人熙熙攘攘的小吃店,点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抄手,那朴实的家常滋味才真的是惊艳了。

百年茶村下梅,世事沧桑变迁,当喧嚣散去,魅力一如当年。古墙黛瓦,烟雨石桥,船桨划开之处,小桥流水人家。倚着岸边廊下的美人靠,品一盏馥郁醇厚的武夷岩茶,看溪水中的古宅倒影和层层涟漪,安详而宁静。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