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在回答接下來新能源汽車還會有哪些發展政策時,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下一步,將主要在供給側、需求側、使用側三個方面繼續發力。而從供給側來看,苗圩稱,工信部將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有序放開新能源汽車代工生產,同時對有檢測能力的企業,實行自檢自證,減少重複檢測。


記者瞭解到,實行自檢自證正是車企的迫切要求。一般來說,傳統主機廠都有自檢自證的能力,造車新勢力中的蔚來汽車已落戶合肥,小鵬拿下福迪的資質,威馬也早就把中順的資質收入囊中,放眼望去,造車新勢力真正走代工之路的並不多,自己研發生產必然也會具備檢測能力。對新能源汽車企業來說,重複檢測讓他們備感頭痛。

整車出廠檢測非常嚴格

有主機廠工程師告訴記者,所有主機廠都會做整車下線檢測(EOL),傳統汽車的下線檢測經過多年的運作都比較成熟,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相比,除動力系統不同,其他部分基本一致,因此,傳統汽車的大部分檢測項目在新能源汽車的檢測中被保留了下來。而在動力系統方面,傳統汽車需要檢測的排放項目則被新能源汽車的新項目替代,如整車等電位檢測、整車安規檢測、整車交直流充電檢測等。


“傳統汽車大致按照四輪定位、燈光、側滑、制動、行駛性能、淋雨、路試的順序進行檢測。”該主機廠工程師向記者詳細講述了各環節的檢測內容。


首先是四輪定位的檢測。“如果四輪定位不理想,車輛的操縱穩定性則不佳,將帶給駕駛者極差的體驗。”該工程師表示,因此,整車的出廠檢測必須把四輪的參數調整到最佳狀態;“汽車燈光不僅告訴外界車輛狀態及駕駛者意圖,更要避免燈光給別人造成干擾。”該工程師告訴記者,爲了避免夜間會車時汽車燈光直照對方駕駛員的眼睛,汽車前照燈均做了防眩目設計,一般來說,主機廠會用大燈檢測儀進行出廠前檢測。


而制動性能是國家規定的必檢項目,檢測內容包括:制動力總和與整車重量的百分比、軸制動力與軸荷的百分比、駐車制動力與整車重量比、制動力平衡、車輪阻滯力和制動協調時間等。除此之外,還要對ABS及ESP系統的工作有效性、調節速率、反應時間、動態特性、制動系統最大靜態制動力、制動踏板力、駐車制動操縱力等進行檢測、評價。


緊接着主機廠還要進行行駛性能檢測。“啓動、換擋、前進、倒退、加速、車速表驗證等都要驗證檢測。”該工程師告訴記者;最後進行的是路試檢測,路試檢測主要觀察汽車總成部件的運行狀況,包括是否有異響,發動機的工作溫度,機油壓力,發電機的發電量與充電特性,汽車啓動、加速、制動、操縱性能,汽車維持直行的能力與轉向回正特性,懸架的緩衝與減振特性、車輪是否擺振等。


該工程師告訴記者,在新能源汽車檢測中,傳統汽車的這些檢測項目都得到了保留。除此外,還增加了動力電池各方面的安全檢測,這些檢測都是按照國家標準進行。“只有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進行檢測才能保證產品的一致性。”他說。

重複檢測加重企業負擔

新能源汽車最主要的部件是動力電池及系統,爲了規範企業行爲,我國先後出臺了6項國家標準,並在2016年全面實施。具體包括:《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循環壽命要求及試驗方法》(GB/T 31484-2015)、《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及試驗方法》(GB/T 31485-2015)、《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電性能要求及試驗方法》(GB/T 31486-2015)、《電動汽車用鋰離子動力蓄電池包和系統第1部分:高功率應用測試規程》(GB/T 31467.1-2015)、《電動汽車用鋰離子動力蓄電池包和系統第2部分:高能量應用測試規程》(GB/T 31467.2-2015)、《電動汽車用鋰離子動力蓄電池包和系統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與測試方法》(GB/T 31467.3-2015)。


江淮華霆動力有限公司董事周鵬告訴記者,動力電池作爲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部件,我國有必要制定嚴格的檢測標準及檢測體系規範動力電池生產,6項標準針對動力電池的不同方面進行了規範,有了這些規範標準,才能保證我國新能源汽車健康有序發展。


“我國制定了嚴格的生產一致性要求,整車企業量產的車輛要申請公告目錄,必須符合我國制定的一系列標準才能獲得批准。不僅樣車要達標,量產車型更要符合生產一致性要求。爲了保證做到這一點,整車企業會嚴格按照國標體系進行出廠檢測。”周鵬說。但令企業感到無奈的是,目前企業嚴格檢測之後,產品進入市場還要重複進行檢測。周鵬認爲,有些重複檢測很有必要,但很多重複檢測並沒有必要,反而會給企業增加不必要的負擔,也會成爲地方保護的藉口。


在以往的多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研討會上,記者也注意到,汽車企業人士在演講過程中會經常流露出對重複檢測的無奈。如此看來,重複檢測已不是個別現象,而已成爲行業的共性問題。


記者瞭解到,因爲我國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標準每年都會有所調整,爲了保證嚴格執行補貼標準,整車企業都會把自己的電池送去檢測。“每年都要檢測一次,對企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一位電池研發工程師曾告訴記者,送去檢測的電池都要進行破壞性實驗,每一項檢測都要破壞一個模組或者電池包,全部破壞實驗做完,報廢的電池價值超過30萬元。“這只是直接成本,其他成本疊加在一起,每次檢測開支都要超過100萬元。”他說。


另外,新能源汽車不僅有國補,還有地方補貼,不少地方出於保護本地產業的目的,提出許多額外的指標要求,如果非本地產的車輛進入本地市場,需要再次進行檢測,且每個地方的指標要求不盡相同。“新能源汽車還屬於新生事物,在各地的銷量都不大,即便沒有這些額外開支,企業都很難贏利,各地紛紛設立門檻導致重複檢測次數大幅增加,對企業來說苦不堪言。”有企業人士說。


上述主機廠工程師還告訴記者,動力電池系統搭載在整車上後,整車再進行重複檢測,花費也不菲。

完善自檢與第三方檢測體系

整車檢測如何檢?自檢與第三方檢測如何分工?


有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如果標準體系檢測完全依賴企業的自檢自測,很難保證標準體系嚴格執行。如前不久曝出的日本、德國企業產品技術指標造假醜聞,都是企業出於私心沒有嚴格按照標準要求規範自己的行爲。在我國也曾發生多起生產不一致的造假事件。


周鵬說:“完全依賴企業的自覺不可行,頻繁的重複檢測也讓企業苦不堪言,增加企業負擔。因此,需要完善企業自檢與第三方檢測體系,有些方面可以放寬要求,以企業自檢爲準,涉及安全方面的檢測必須交由第三方檢測機構。”


周鵬認爲,增加企業自檢自測的份量,相應地就要提高產品風險責任的主體要求。如果產品發生質量問題,企業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目前,有些檢測報告成爲企業免除自己責任的擋劍牌,這種現象必須消除。


周鵬認爲,新能源汽車每一項檢測的重要性不盡相同,基礎產品應該由第三方檢測,然而,新能源汽車技術迭代速度比較快,在基礎產品上微迭代的衍生產品,如果不涉及安全方面的要求,應該適當放寬要求,不必重複檢測。


周鵬還告訴記者,檢測設備很昂貴,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夠負擔,因此,對於企業的自檢自測需要進行第三方認證,經過第三方認證的自檢自測纔有一定的可信性。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共有79家動力電池企業實現裝車配套,排名前20位的企業拿下了95.7%的市場份額,其他59家企業瓜分剩餘的4.3%。由此可見,有些小企業很難拿出大筆資金完善自己的檢測體系。周鵬說:“動力電池的檢測設備投入相當高,動輒上千萬元,比如,進行動力電池安全檢測,設備本身要防爆,達到消防要求,實驗之後的三廢處理設備要求也很高,所有這些投入都不低,一般的小電池企業負擔不起。即便能夠負擔,投入產出比也相當不划算。”記者也經常聽到,有些小企業不具備檢測能力,經常委託某家企業進行檢測,因此加強自檢自測的認證很有必要。


目前,行業面臨複雜多變的發展環境,政府採取“放水養魚”政策,減少不必要的重複檢測,確實能給企業減輕不少負擔。汽車企業也應利用好這個特殊時期,與行業協會及檢測機構一同完善自檢與第三方檢測體系的建立。

文:萬仁美 編輯:孫煥玉 版式:蒙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