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讓我成爲你的專屬小太陽吧

這兩天,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引起了網友們的強烈共鳴,話題名稱是“以父母的語氣評論朋友圈“。

微博內容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女網友,模仿自己父親的語氣在每一條朋友圈下評論,然後截圖分享出來。截圖內容讓人忍俊不禁。

雖說這是一條段子式的微博,網友們看了都哈哈一笑就過去了。但是這背後,其實也反應了我們親子關係中特別無奈的狀態,似乎子女和父母總是找不到合適的溝通方式。

在我的諮詢中,也總是能夠遇到那些特別迷茫的家長。明明覺得自己已經非常開明,非常努力了,可是親子關係還是一團糟。

接受的諮詢越多,我也越感慨:現在的父母真是太不容易了!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一聊,父母這個角色究竟是什麼。

原有的育兒方式不再是主流

我是70後,我媽教育我的方式非常簡單:做錯了就要受到懲罰。小時候我也有過被罰跪、捱打的經歷,並且在我的同齡人中有這樣經歷的不在少數。

我自己的孩子出生在21世紀,我父母的那一套教育方式顯然已經不再適用。我的孩子在非常小的時候就清楚地知道:打人是違法的,即使是父母也沒有權利打孩子。

在過去的四十年中,不僅我們的整個社會變得越來越平等和民主,我們的家庭取向也隨着社會變遷從原來的”家庭主義“轉向了”個人主義“。同時,隨着信息時代和智能時代的到來,父母的經驗和知識也面臨着過時的風險。

西方的育兒理論並不完全適用中國情境

西方比我們更早進入現代化,有着比我們成熟的育兒理論。改革開放以後,大量的西方育兒理念湧入中國,迅速被中國的家長、老師、教育機構奉爲金科玉律。

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意識到,西方的歷史傳統、社會文化和家庭結構都和中國有着很大的差異,所以很多在西方適用的理論如果照搬到中國,就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舉例來說,現在很多父母都知道對待孩子時需要通過控制情緒來做到"溫柔而堅定"。平時或許還可以,但是一遇到陪伴孩子寫作業,我相信我們的父母是絕對做不到的。

西方的教育體系中,大部分的家庭沒有陪伴孩子寫作業這一項啊!而這一項任務,又是那麼地挑戰成人對兒童的瞭解程度和耐心。那些抓狂的父母或許永遠不會知道,這事如果換做西方人,他們也一樣崩潰。

需要自由的父母和孩子

現在的家庭一旦有了孩子,所有的生活重心都圍繞着孩子。這樣的生活節奏,使得父母和孩子都非常辛苦。

父母以孩子爲先,不僅父母會下意識全方位爲孩子投入時間和精力,並且總認爲越多越好。同時他們也把孩子的榮辱與自己的成敗捆綁在一起

其實這樣的文化一方面損害了父母的利益,另一方面也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因爲父母無意中擠壓了孩子自己的成長空間。

父母覺得明明爲孩子犧牲了那麼多,孩子怎麼還爭氣。孩子覺得父母分分鐘在自己身邊”監視“,一旦有機會脫離父母就想自由。兩邊都不快樂。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父母

信息爆炸的時代,父母們想要獲得育兒知識不再困難。但似乎父母們即使掌握了N種辦法,百種技巧,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問題還是不少。

這其實是因爲父母並沒有真正理解育兒經背後的道理。

首先,父母所掌握的育兒道理本身邏輯就非常混亂。其次,很多道理其實相互衝突,父母總是在兩個對立的極端來回奔波。最後,很多父母的道理往往只是表面功夫,實際心口不一。

孩子有時候也很困惑,爲什麼上次可以這次就不行?爲什麼爸爸媽媽對別人和對我要求不一樣?長此以往,親子關係糟糕也不難理解。

父母角色的定位維度

要做好父母,一定要先理解父母的角色到底該如何扮演。我簡單提四個維度給大家參考。

首先父母要明確自己育兒的目標維度。很多父母對孩子未來的設定和目前的生活矛盾之間往往是有衝突的。所以,父母要分清育兒的”戰略性目標“和”現實性目標“。

戰略性目標是指面向未來的長遠目標,現實性目標是指面對當下的目標。兩者有時候是不統一的,甚至有衝突。

其次,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維度。父母要學會跟着孩子成長的節奏扮演好引領者、陪伴者和跟隨者的角色。

此外,父母要意識到爸爸的角色和媽媽的角色是不一樣的、學校和家庭的角色也是不同的。父母雙方應該花時間理性討論一下角色分工,以及不同的角色期待。

第三,雖然父母和子女有天然的血緣關係,但是父母也要珍惜這樣的紐帶,用心經營。能夠用心維繫好和孩子的關係,不僅僅有益孩子的心理健康,對於父母的老年生活也非常有益。

最後,父母的解釋風格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把握好自己的行爲和語言是否表達了相一致的信息。比如外面打雷,父母立刻把孩子摟在懷裏安慰:”不要怕,不要怕,打雷沒有什麼好怕的“。表面上父母這是用語言的方式鼓勵孩子不要害怕雷聲,但其實這是用行爲告訴孩子打雷很可怕。

生活中很多父母也許自己也沒意識到,但是他們行爲其實和語言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反。也許父母明明在誇獎,但其實在告訴孩子:你不行,你需要我的幫助。這樣的解釋風格往往使孩子失去自我發展的動力和信心。

做真實的父母

現在的父母受到各種教育理論的影響,不知道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最後只能調侃:第一次做父母,不知道怎麼做。

我的答案非常簡單:做真實的父母。

如果你覺得孩子做的很好,那就去肯定他,並且詳細解釋爲什麼你覺得好。如果孩子做的沒那麼好,你也不用着急否定,只說你覺得好的部分就可以了。

同樣,只要有具體的事實支持,懲罰和表揚一樣,孩子都能接受。

如果孩子做了一些事情,比如和你打鬧但是下手很重。雖然孩子在過程中很快樂,但如果他把父母打疼了,父母也應當如實告知。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即使是打鬧也需要把握力道,不讓對方受傷。

由於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如今的育兒和我們上一輩的育兒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因爲種種原因,這一代的父母很難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撫養孩子。很多家庭依然需要老人的力量一起加入育兒工作。

合作育兒,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在母親節的文章中,我已經對此討論過,就不再展開。

父母和孩子一樣,都需要不斷成長。雖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但是我真心祝願每一位父母都幸福快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