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在分析影響和諧親子關係的家庭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注重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注重言傳與身教、注重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注重孩子生理與心理需求的家庭教育模式,以便減少中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衝突,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的發展。

中學生正處於“心理斷乳期”,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生理和心理急劇發展,極易表現出一些特殊的行爲和心理特徵[1]。因此,構建和諧的家庭關係對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實踐意義。

1.1家長的性格特徵。家長的性格對自己與子女的關係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一般來說,熱情、有愛心的父母更容易與子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他們較易接受新理念,對孩子也較開放民主;暴躁、專制的父母較難與子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倘若他們不加控制地將各種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產生的不良情緒釋放到家庭中,不但會造成緊張、壓抑的家庭氛圍,更會將這種“負能量”傳染給正在成長的孩子,造成不和諧的親子關係。

家長的教育方式。家長的教育方式、生活習慣一直在持續的影響着孩子的成長。中學生的獨立意識逐漸增強,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逐漸形成,對問題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處理方式。家長應鼓勵孩子參與家庭決策,鼓勵孩子獨立思考,給予孩子更多時間和空間上的自由,從小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和自理能力。如果此時,父母還一味想着如何去控制孩子,對子女進行嚴厲懲罰和過度干涉,這樣勢必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父母與子女的衝突。

親子雙方缺乏溝通。信息缺乏是形成親子衝突的主要原因之一。最新調查顯示,初中生與父母的溝通方式較爲單一,且與父母溝通最多的內容爲學習和家庭瑣事。不少家長過度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而關於孩子的身體發育、心理健康、情感變化、興趣愛好、人際交往等內容,卻溝通甚少。由於溝通困難,導致親情的疏遠,甚至導致家庭矛盾不斷升級,親子關係緊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