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出生於天津大沽口(天津市塘沽),第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華民國直係軍閥的首領。曹錕一生洋相百出,包括“賄選總統”等,有過許多不光彩的事情。但是,其卻頗有民族大義,晚年在直系將領紛紛投靠日本時,他卻保持了晚節,是爲可讚賞之處了。

曹錕

但是,我們在看相關歷史史料時,對其的人物生平基本都是說,他是“直係軍閥的首領”,而不像直系如吳佩孚、奉系張作霖等,被直接稱爲大“軍閥”。曹錕既爲直係軍閥首領,爲何就不算軍閥了呢?

關於這個事情,我們得首先搞清楚什麼是“軍閥”。“軍閥”一詞作爲具有指代意義的固定名詞,大約還是出現在近代(不是太過確切,但絕對不是自古就有),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含義的。漢語詞語解釋(來自於百度百科),是指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諸侯、太守、刺史、節度使等等的地方政權,因日久滋養軍事勢力且因政治、政策、種族或環境等因素考量而有所背棄中央政府,相當於近代所說的軍閥。正史中也可指“軍功”,指將領征戰所獲戰績。

筆者理解爲必須具備兩個要點方能成爲軍閥。一是要有一定的軍事實力,既要掌握大量軍隊;二是要形成割據的事實,即往往都會有自己控制的地盤,亦即勢力範圍了;二者缺一不可,一旦事實形成,則往往是不聽中央政府的節制。

我們常說的軍閥,其實大多從心中是指民國時期的軍閥,常說的“直系”、“奉系”等,都是從其實際控制的地域範圍來劃分的。民國軍閥是指20世紀初影響中國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名義上服從中央政府的統治,實際上卻建立自己的勢力,以軍隊作爲主要政治資本的勢力。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中華民國成立的1949年,爲害頗深。

曹錕爲不是四大軍閥的原因,主要是因爲曹錕只是直係軍閥名義上的首領,實際上軍隊掌握在吳佩孚手中,兩次直奉戰爭的實際指揮者都是吳佩孚,也可以說起因也基本是由吳佩孚而起。

曹錕

曹錕的一生也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他早年曾賣過布,後因進城受守門小兵欺侮,遂立志從戎,從一名小兵一直幹到了民國大總統。他早年也曾到朝鮮參加中日戰爭,後因“裙帶關係”得袁世凱提拔,被送天津北洋武備學堂學習,成爲袁世凱小站練兵的骨幹。此後,日益得到袁的器重,一路順風順水,1907年被袁世凱任命爲北洋軍第三鎮統制官。

民國成立後,曹任陸軍第三師師長,曾於護國戰爭時率軍南下四川,與護國軍作戰。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爲直、皖兩系,曹在兩系暗鬥中,腳踩兩隻船,做了牆頭草。在馮國璋死後,曹成爲直系首領,相繼取得了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的勝利,成爲主宰中央大權的實力派人物。

吳佩孚

1920年直皖戰爭中直系獲勝,曹錕以直系首領入主北京。在京期間,吳佩孚主張召開國民大會,解決國內問題,遭到曹錕及其它軍閥的反對,只得率師回顧洛陽。徐世昌任大總統時,任命吳佩孚爲直魯豫巡閱副使。

1922年,吳佩孚反對梁士詒內閣將膠濟鐵路的權益出賣給日本,反對直系通輯的皖系政客,導致了直奉大戰。最後將張作霖的奉系趕到了關外。這場戰爭使吳佩孚名聲大振,成了直系的首要人物。1923年,曹錕採用不光彩的手段,先逼黎元洪下野,後又以賄賂手段當選大總統,遂升任吳佩孚直豫魯巡閱使。後來,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由於馮玉祥倒戈發動“北京事變”,逼曹錕下臺,至此直係軍閥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馮玉祥

縱觀曹錕的一生,實是在軍閥中混跡,也是發跡于軍閥混戰。如果說他不是軍閥,其實也是不客觀的,畢竟軍閥首領也是軍閥啊,而且還在保定經營過一陣子,有“保定王”之稱。但是,這段歷史確實也是太過短暫,他也沒有成什麼氣候。

但是,如果說他是軍閥,則實爲有名無實了。曹錕雖爲直系,但軍隊也都掌握在吳佩孚的手裏,那年月是實實在在地“槍桿子裏面出政權”了,誰有兵誰就是老大,誰說話就算數。所以,他名義上爲直係軍閥首領,但卻都是吳佩孚說了算,大政他卻是左右不了的,說是“傀儡”也實不爲過了。

曹錕故居

有網友說“曹錕爲何不算軍閥”,這實是個不切實際的話題。筆者認爲,他既有派系,既爲直係軍閥首領,實在是應該稱他爲“軍閥”了。不過,在各種文獻中,確實少有單獨稱其爲軍閥一說,這也難怪讓網友們有了想法。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純屬個人,內容及參考多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