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一部《三國演義》,不僅顛覆了真實的三國曆史,還吹捧了一些庸才,抹黑了一羣賢才。甚至,還製造了很多神人神話,污衊了很多高級將領。

例如諸葛亮和魏延。

他把諸葛亮塑造成了“智多近乎妖”的神人;把魏延變成了有“反骨”的叛將。不僅如此,還給兩人制造了讓人憤慨的劇情。

什麼魏延殺主降劉,不忠不義,諸葛亮要殺他;什麼魏延子午奇謀,慘遭諸葛亮排擠,所以被否決了;什麼諸葛亮死後魏延必反,所以安排馬岱殺他……

純屬扯淡呢。

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絕不是《三國演義》裏瞎扯的那樣,甚至截然相反。

諸葛亮從未想過殺魏延,甚至還提拔魏延;而魏延也沒有討厭諸葛亮,甚至很敬重。

諸葛亮和魏延,兩人的關係好着呢。

咱們先從《三國演義》找矛盾。《三國演義》一直都說諸葛亮有多排擠魏延,但在第104回卻這麼寫道:諸葛亮在將死之前,“隨傳密令,使魏延斷後,各處營寨一一退去”。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諸葛亮在死前發了一道密令,讓魏延斷後,掩護其他人撤退。

這就有意思了,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排擠魏延,還認爲他會謀反,那你會把自己的後背交給他嗎?就不怕他猝不及防,裏應外合,捅你一刀?

所以,《三國演義》只是文學作品,是不能當歷史的。

接下來,咱們從正史分析下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

史書《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出軍北伐時,讓魏延當先鋒,兼任丞相司馬,涼州刺史;之後,諸葛亮又提升魏延爲前軍師、徵西大將軍,並授符節,封爲南鄭侯。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爲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遷爲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什麼意思?

我來解釋一下:在蜀漢後期,大將軍是最高的軍事職務;而假節,相當於拿着尚方寶劍的意思,在諸葛亮北伐的那段時間,有假節的只有兩人——諸葛亮和魏延。

南鄭侯就更不用說了,這爵位比諸葛亮的武鄉侯還高。

說得明白點就是:蜀漢北伐時期,魏延是蜀國最高的軍事官,還能拿“尚方寶劍”,爵位還比諸葛亮高。

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會這樣對你所排擠、甚至認爲會謀反的人嗎?

這時有人會說:這是蜀國皇帝封的,不關諸葛亮的事。

那請明白一個事實:當時蜀國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諸葛亮手裏。如果諸葛亮說不,劉禪他敢給魏延,這麼高的權力和地位?

所以,拜託,不要再說諸葛亮殺魏延了。

那問題來了,魏延是不是和《三國演義》裏說的那樣,是個討厭諸葛亮,並且會反叛的人呢?

答案肯定不是。

不管是陳壽的《三國志》、還是裴松之《三國志注》,或者是《魏略》,或者是其他史料,都沒有記載諸葛亮和魏延,有什麼矛盾衝突。頂多是寫魏延抱怨諸葛亮膽小,感嘆自己的才能沒得到更好發揮。

魏延會這麼說很正常。

畢竟,魏延打仗,經常不按套路出牌,而且結果往往不可控(要麼贏得徹底,要麼輸得徹底)。而諸葛亮做事總是小心翼翼,生怕會出問題。

像子午奇謀,後世也有很多人採用,但結果卻是,有人用這招打贏了,有人用這招打輸了。

假如諸葛亮同意魏延用,結果還真不好說。如果能贏,當然是好事;如果輸了,蜀軍就涼涼了。

而在那段時間,諸葛亮輸不起所以諸葛亮纔會經常制約魏延用奇策,所以魏延纔會經常感嘆。

不過,感嘆歸感嘆,魏延卻從未做過對不起諸葛亮的事;與諸葛亮意見不合時,他還是按照諸葛亮的話來辦事的。

甚至,在諸葛亮死後,魏延還想繼續北伐。

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三國志》)

這波操作,是不是有點諸葛亮的味道?

所以,拜託,請不要再說諸葛亮殺魏延了。

魏延是真的被楊儀所殺,而且跟諸葛亮沒關係。那楊儀爲何要殺魏延?因爲他倆之間,本來就有矛盾,再加上要爭奪權力,所以更會互相殘殺。

只不過,楊儀贏了,魏延輸了。

在蜀漢的北伐軍中,除諸葛亮外,魏延是一把手,楊儀是二把手,姜維是三把手。而魏延和楊儀,一直以來都有深深的矛盾。

《三國志》記載: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爲至忿,有如水火。

有水火一樣的矛盾,能不想致對方於死地麼?

諸葛亮在時,他們還不敢輕舉妄動;現在諸葛亮死了,沒人管得了他們了,他們能不殺來殺去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