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三國·蜀漢王朝·名將篇·第18期 文/東方夜未眠 圖/東方夜未眠 )

在第17期的講述之中,我說了蜀漢王朝水師之中最強戰將 ——吳班,或許大家不是很認可,但是除了關羽之外,劉備麾下的水軍之中,也就吳班陳式這兩位大將了,而且他們都非常被劉備看重 ,在夷陵之戰中,獨領水軍,前期奪得佳績。關羽在蜀漢建立之前就是死了,更何況,吳班後來官拜驃騎將軍,這個除了資歷之外,還是需要能力的。

他的外戚身份,也有一定的影響。在蜀漢官僚體制之中,親屬關係入仕非常容易。蜀漢王朝後期大多數高官,都是劉備時期大臣的後代。值得一說,蜀漢王朝的外戚之中,除了吳班之外,還有一位大將遭到了歷史的雪藏,不僅歷史資料記載甚少,甚至還給了一個“失其行事,故不爲傳”的評價,從而導致我們對他的認識不夠深刻。

這位大將不是別人,正是劉備的大舅子吳懿。吳懿,子遠,兗州陳留郡人。本是益州牧劉焉的親家,後來劉備入川,娶了他的寡婦妹妹吳氏,就這樣劉備的荊州勢力和益州的東州勢力達成政治聯盟,爲蜀漢王朝的奠定做出一定的貢獻。

吳懿到底是一個怎麼樣人?爲何“失其行事,故不爲傳”?

劉備入川的時候,吳懿就帶兵進行抵抗過,不過戰敗,投降了劉備。能夠帶兵作戰,至少這位將軍在軍事上有着才幹。所以,劉備拿下成都,稱帝之後,直接給吳懿拜爲關中都督。關中,當時是在曹魏手中的,算一個遙領的虛職,不過,也看出了劉備奪得關中的野望。

真正讓吳懿有點名氣的事件記載,還是參與了諸葛亮的北伐。《三國志》:建興八年,與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將費曜。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王朝大都督曹真三路大軍進攻蜀漢漢中地區,其中兩路因大雨退還,諸葛亮抓住這次機會,派出一支偏師,由魏延和吳懿這2位軍中宿將帶領,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在陽溪一帶,遇到曹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兩軍會戰,魏延大破費曜和郭淮。陽溪之戰,可以說給蜀漢王朝在羌人之中帶來很大的影響力。

考慮到費曜和郭淮的能力,他們是曹魏王朝對抗蜀漢的先鋒力量。郭淮不用說,是曹魏的名將,費曜在當時也屬於一流的戰將。吳懿能夠擊敗他們,說明吳懿有一定的軍事能力。戰後魏延獲封徵西大將軍、南鄭侯,並且擁有假節的權利,吳懿也獲封左將軍、高陽侯。諸葛亮死後,魏延也因內部矛盾被殺,吳懿成爲魏延的接班者,坐鎮漢中,統領漢中之軍事,並遷任車騎將軍,授予節符,防禦曹魏進攻。由此可見,吳懿無論從哪方面來看,他都是統御一方類型的名將,跟魏延、王平差不多。

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看到吳懿相關戰績了,建興十五年(237年),吳懿去世。 看到這裏,想必大家是不是覺得不是很合理啊? 吳懿可是國舅爺,還是諸葛亮時期的北伐大將,怎麼可能記載的信息這麼少呢?

三國史料中,蜀漢王朝歷史最爲簡略。究其原因,陳壽在《三國志》卷33《蜀書三·後主傳》中說: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爲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

關於這個“國不置史,註記無官”的問題,其實已經有了明確的爭論和結果,陳壽說的蜀漢沒有史官,完全就是一件非常不負責任的說法。《後主傳提到,景耀三年(258年):史官言景星見,於是大赦,改年。 連陳壽自己都在自己的《三國志》之中寫明瞭“史官”,蜀漢王朝又怎麼會沒有史官呢?

蜀漢王朝是沿用漢朝制度的,西漢時期的史官主要是太史令,太史令既是天官又是史官,到了東漢,太史令成爲職業天官,史官卻一直沒成爲獨立的職位。不過還是一定的機構負責,先後爲由蘭臺(明帝時)、東觀(章帝至獻帝初)和祕書監(獻帝時)三個機構負責。用現代化來說,這些機構就相當於目前的圖書館收集處。具體的職員分別稱作蘭臺令史、東觀校書郎中(校書郎)和祕書監。

說起來,陳壽也自己打自己的臉,因爲他自己就曾任蜀漢王朝的【東觀祕書郎】。《華陽國志》: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也。初應州命,衛將軍主簿,東觀祕書郎,散騎、黃門侍郎。更不用說除他之外,蜀漢尚有卻正、王崇、司馬勝之這三人曾歷任此職,且頗有著述。

 【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此語破綻百出。劉知幾《史通》就曾載卻正「廣求益都書籍,斯則典校無闕,屬辭有所矣」,《華陽國志》載王崇「著《蜀書》及詩賦之屬十篇 , 其書與陳壽頗不同 」。《華陽國志》稱王崇「鳩合三國史,著魏、吳、蜀三書六十五篇」,既雲鳩合,那材料必然不會少,且沒有把蜀書排除在外,那蜀書材料自然也不應該稀缺。

要真是蜀中史料稀缺至此,憑陳壽一人又何談完成這洋洋灑灑的十五卷蜀書?很顯然,是不可能的。

究其原因,還是從陳壽身上來看問題,大體上有幾種不同意見,那就是陳壽比較仇恨蜀漢王朝,故意爲之。畢竟陳壽在蜀漢不得志,《晉書》卷82《陳壽傳》載:宦人黃皓專弄威權,大臣皆曲意附之,壽獨不爲之屈,由是屢被譴黜。蜀漢末年,諸葛瞻素來“輕壽”,幾乎仕途無望。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陳壽在當時的環境之中,沒有辦法良好的編撰《三國志》,面對無感甚至厭惡的事物有選擇地篩選並不罕見,更何況已經是西晉臣子的他,還是要避諱的。

比如吳懿,在《三國志》裏找不着吳懿,因爲他要避諱司馬懿,改名爲“吳壹”。蜀漢王朝的大將,卻因爲避諱死人,無奈改名留世,突顯默默無聞,感到悲哀吧!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太平御覽》《華陽國 志》《漢晉春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