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網上看到有一些好奇心比較強的網友拿現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舉考試來對比哪個更難一些,對於參加過高考的人來說有一句話一定是爛熟於心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高考相差一分就能壓倒幾千人,足可見其競爭是非常非常激烈。可是實事求是來講,即使古代不像現在一樣要考數理化歷史地理等科目,只考四書五經,但是就競爭程度而言,高考簡直就是小兒科。

考試頻率

首先從考試頻率來講。咱們的高考基本每年一考,科舉則是三年一考,這意味着古代考生要付出的時間成本至少是現在的三倍。我們現在高考失利了還可以復讀一年,一眨眼一年後繼續再戰,看成敗不過是明年再來。可是古代考生一旦失利,心理壓力就不說了,三百六十五天乘以三,漫長的煎熬等待不是一般人能體會到的艱辛啊!

競爭對手

接着看競爭對手來說。現在高考很多省份都考同一套卷子,但說白了我們的競爭對手主要還是本省的同級考生以及一些復讀生。在古代科舉中如果你有幸來到會試階段,面對的競爭對手就是來自於全國各地,不管你是哪裏的,都考同一套卷子。另外古代科舉考試不限制年齡次數的,你除了跟同齡人競爭之外還要跟無數的往屆落榜考生一同競爭,激烈程度自己腦補。

考試環境

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就是,古代科舉還有一個難關,還不在考試的試卷本身,你猜是什麼?是考試的環境!要真說起來有點侵犯人權的意思了,古代考試爲了防止考生作弊,所有參加考試的不管是鶴髮童顏還是年輕後生通通必須排着隊,一個個脫*衣服被驗身,看看有沒有帶小紙條,被仔仔細細的檢查大半天。

說到這讓我想起了黃梅戲的經典一出,女駙馬女扮男裝去參加科舉考試還中了狀元,這可能性真的幾乎爲零。要考試就要查驗身體,男女生理結構的明顯差異,顯然是不可能矇混過關的。你以爲只是查驗身體那麼簡單?接着往下看

查驗身體後如果沒有發現什麼問題,就可以進入考場了。我們都知道現在的考場都是寬敞明亮有空調的教室,相比來說古代的考生就真是慘了,因爲當時每個考生都有一個“單間”。說是單間,其實就跟關押犯人的小黑屋一樣,叫“號房”。考生要自己帶着筆墨蠟燭和乾糧進去,一坐就是一天,第二天早上才能出來。中途睡覺連牀都有,只能拼起木板湊活着用,喫喝拉撒都在那小小的號房裏解決。更可怕的是這單間夏天還不通風,熱得跟蒸籠裏的包子一樣,冬天不能生爐子,凍得牙花子掉一地,這也的環境,能發揮好嗎?這和現在舒適的高考環境,簡直就是天壤之別,這也就無形中大大增加了古代科考的難度。

上面說的那些,我還不認爲是最最困難的點。最讓人崩潰的就是競爭人數多就算了,各級科考的錄取率也是低得太離譜了。

上榜比例

我們以明代爲例,第一關童生考試,進榜率僅爲十分之一,進了就被稱爲秀才。受影視作品影響,都是窮秀才窮秀才的,感覺實力不咋地的感覺。但實際上如果能考中秀才,雖然不能當上什麼官,也至少是淘汰了至少九成的讀書人,獲得了進階的鑰匙。等到了鄉試這一步,錄取名額就更少了,在科舉制度達到頂峯的清朝爲例,按省份大小,每個省鄉試舉人錄取的名額在四十個到一百個不等,注意哦是每個省份。雖然古代人口比較少,但這也妥妥的比清華北大錄取率還要低啊。能否到天子腳下北京城接受最後一戰,能否金榜題名還是回去再打一輪,就真的要看個人的造化了。

經數據統計,自有清一代,能夠被錄取的進士人數據查最多的是雍正時有一年全國滿打滿算才錄取了四百零六人,最少的是乾隆某年全國只有可憐的九十六人。所以說最終金榜題名,那絕對不是考清華北大錄取率能比的,堪比當今評國家院士的難度了。

所以最後看起來,現在的大學生包括我自己,跟古人對比起來,那真的絕大部分都可以說是學渣了!不過前些天又在網上看到了一個言論,說要給抗疫醫護人員的兒女高考加分,引起了無數網友的熱議,不知道你怎麼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