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网上看到有一些好奇心比较强的网友拿现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考试来对比哪个更难一些,对于参加过高考的人来说有一句话一定是烂熟于心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相差一分就能压倒几千人,足可见其竞争是非常非常激烈。可是实事求是来讲,即使古代不像现在一样要考数理化历史地理等科目,只考四书五经,但是就竞争程度而言,高考简直就是小儿科。

考试频率

首先从考试频率来讲。咱们的高考基本每年一考,科举则是三年一考,这意味着古代考生要付出的时间成本至少是现在的三倍。我们现在高考失利了还可以复读一年,一眨眼一年后继续再战,看成败不过是明年再来。可是古代考生一旦失利,心理压力就不说了,三百六十五天乘以三,漫长的煎熬等待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到的艰辛啊!

竞争对手

接着看竞争对手来说。现在高考很多省份都考同一套卷子,但说白了我们的竞争对手主要还是本省的同级考生以及一些复读生。在古代科举中如果你有幸来到会试阶段,面对的竞争对手就是来自于全国各地,不管你是哪里的,都考同一套卷子。另外古代科举考试不限制年龄次数的,你除了跟同龄人竞争之外还要跟无数的往届落榜考生一同竞争,激烈程度自己脑补。

考试环境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就是,古代科举还有一个难关,还不在考试的试卷本身,你猜是什么?是考试的环境!要真说起来有点侵犯人权的意思了,古代考试为了防止考生作弊,所有参加考试的不管是鹤发童颜还是年轻后生通通必须排着队,一个个脱*衣服被验身,看看有没有带小纸条,被仔仔细细的检查大半天。

说到这让我想起了黄梅戏的经典一出,女驸马女扮男装去参加科举考试还中了状元,这可能性真的几乎为零。要考试就要查验身体,男女生理结构的明显差异,显然是不可能蒙混过关的。你以为只是查验身体那么简单?接着往下看

查验身体后如果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就可以进入考场了。我们都知道现在的考场都是宽敞明亮有空调的教室,相比来说古代的考生就真是惨了,因为当时每个考生都有一个“单间”。说是单间,其实就跟关押犯人的小黑屋一样,叫“号房”。考生要自己带着笔墨蜡烛和干粮进去,一坐就是一天,第二天早上才能出来。中途睡觉连床都有,只能拼起木板凑活着用,吃喝拉撒都在那小小的号房里解决。更可怕的是这单间夏天还不通风,热得跟蒸笼里的包子一样,冬天不能生炉子,冻得牙花子掉一地,这也的环境,能发挥好吗?这和现在舒适的高考环境,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这也就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古代科考的难度。

上面说的那些,我还不认为是最最困难的点。最让人崩溃的就是竞争人数多就算了,各级科考的录取率也是低得太离谱了。

上榜比例

我们以明代为例,第一关童生考试,进榜率仅为十分之一,进了就被称为秀才。受影视作品影响,都是穷秀才穷秀才的,感觉实力不咋地的感觉。但实际上如果能考中秀才,虽然不能当上什么官,也至少是淘汰了至少九成的读书人,获得了进阶的钥匙。等到了乡试这一步,录取名额就更少了,在科举制度达到顶峰的清朝为例,按省份大小,每个省乡试举人录取的名额在四十个到一百个不等,注意哦是每个省份。虽然古代人口比较少,但这也妥妥的比清华北大录取率还要低啊。能否到天子脚下北京城接受最后一战,能否金榜题名还是回去再打一轮,就真的要看个人的造化了。

经数据统计,自有清一代,能够被录取的进士人数据查最多的是雍正时有一年全国满打满算才录取了四百零六人,最少的是乾隆某年全国只有可怜的九十六人。所以说最终金榜题名,那绝对不是考清华北大录取率能比的,堪比当今评国家院士的难度了。

所以最后看起来,现在的大学生包括我自己,跟古人对比起来,那真的绝大部分都可以说是学渣了!不过前些天又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言论,说要给抗疫医护人员的儿女高考加分,引起了无数网友的热议,不知道你怎么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