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麥收時節爲何叫“麥秋”,而不叫“麥夏”或“夏收”?

文:枯木

芒種左右,到夏至前後,是農事最爲繁忙的時節,爲俗稱“收秋打夏”這兩個農忙時節之一,此時節北方收麥,南方插秧,田間地頭,人頭攢動,到處都是一派辛勤勞作的場面。

而關於這段時節的叫法,在古代有個雅稱,美其名曰“麥秋”那麼,爲何不叫“夏收”或“麥夏”?其中頗有緣由,且聽小子給您道來。

首先小麥是古代主要糧食作物,,我國是小麥的原產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先人們就已經馴化栽培,1955年在安徽省亳縣釣魚臺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有炭化小麥種子,距今一萬年左右。小麥剛開始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中原地帶廣爲栽培,到了漢唐時期開始擴展到長江以南地區,並傳入朝鮮、日本。

先秦典籍中關於小麥的記載不勝枚舉,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很多,如《詩經·國風·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麥。”,《詩經·國風·鄘風·載馳》:“我行其野,芃芃其麥。”,《詩經·國風·鄘風·桑中》:“爰採麥矣,沬之北矣。”等等,可見小麥早在上古時期就是我國先民的主要糧食作物。

小麥成熟在夏初,古稱“孟夏”,《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是月也,驅獸毋害五穀,毋大田獵。農乃登麥,天子乃以彘嘗麥,先薦寢廟。”大意爲孟夏時節,人們驅逐野獸,使它們不要傷害五穀,也不大規模狩獵,農民獻上新麥,天子就着豬肉品嚐麥子,在品嚐之前先進奉獻給祖廟祭祀。

由於我國古代農業立國,因而麥收季節是非常重要的時節,如何稱呼這段豐收季節,古人用了非常文雅的名詞“麥秋”,如《禮記·月令》:“是月也,聚蓄百藥,糜草死,麥秋至。”,大意爲孟夏之月,(一年生草本植物大多開花結果完結),很多草藥需要採收、製作和儲藏,瘋長的草將枯死,此時麥秋時節來到。

爲何叫“麥秋”?東漢蔡邕《月令章句》解釋:“百穀各以其初生爲春,熟爲秋,故麥以孟夏爲秋。”,因而這裏的“秋”,是用四季中的“秋天”來比喻麥子成熟,後來就用“麥秋”來形容初夏時節。

也許有人疑惑,既然用春秋四季形容一年生的穀物,爲何不用“麥夏”?這是因爲第一是約定成俗,麥子收穫後就枯死了,因而只有春秋,沒有夏冬一說,正如蔡邕解釋;再就是按照二十四節氣來講,立夏雖然是夏天第一個節氣,可是真正進入夏季應爲“夏至”以後,而小麥成熟在夏至以前,因而古人不用“麥夏”,而叫“麥秋”。

那麼,小麥成熟季節爲何不叫“夏收”呢?這是因爲,“夏收”在古代是另一個專有名詞,已經被命名。夏收是夏朝冠冕的專稱,又稱“夏收冠”、“毋追冠”,《儀禮·士冠禮》 “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周弁,殷冔,夏收。”,漢代鄭玄注:“收,言所以斂發也。”,《孔子家語·冠頌》:“孔子曰:‘周弁、殷冔、夏收,一也。’”,可以看出,夏收是夏朝成人後常用冠冕的稱謂。

因而如果用“夏收”來形容麥收季節,容易引起歧義,況且,古人用“麥秋”形容農忙季節,既突出小麥在我國古代糧食作物中的地位,又比較有詩意,文辭優美雅緻,富有想象力,符合我禮儀之邦的美學傳統,於是約定成俗,一直到近代,麥秋一直是文人墨客慣用的形容麥收季節的詞語。

麥秋這一詞雖然在如今不多見,可是翻開古代詩詞歌賦、文章辭章,麥秋一詞非常普遍,和麥秋有關的詩歌更是不勝枚舉。我們略微擷拾幾篇佳句,以作欣賞。

《雁門太守行三首·其三》(節選)

【南北朝】蕭綱

三月楊花合,四月麥秋初。

幽州寒食罷,鄭國採桑疏。

《後湖泛舟詩》

【南北朝】張正見

上苑奢行樂,滄池聊薄遊。

泛荷分蘭棹,沈槎觸桂舟。

殘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

欲知有高趣,長楊送麥秋。

《四時白紵歌二首·其二·江都夏》

【隋】楊廣

黃梅雨細麥秋輕,楓葉蕭蕭江水平。

飛樓綺觀軒若驚,花簟羅幃當夜清。

菱潭落日雙鳧舫,綠水紅妝兩搖淥。

還似扶桑碧海上,誰肯空歌採蓮唱。

《句》(並非一詩)

【唐】李嘉祐

巴峽猿聲催客淚,銅梁山翠入江樓。

千峯鳥路含梅雨,五月蟬聲送麥秋。

《寄進士盧休》

【唐】羅隱

半年池口恨萍蓬,今日思量已夢中。

遊子馬蹄難重到,故人尊酒與誰同。

山橫翠後千重綠,蠟想歌時一燼紅。

從此客程君不見,麥秋梅雨遍江東。

《夏日》

【宋】寇準

離心杳杳思遲遲,深院無人柳自垂。

日暮長廊聞燕語,輕寒微雨麥秋時。

《齋宮感事寄原甫學士》

【宋】歐陽修

曾向齋宮詠麥秋,綠陰佳樹覆牆頭。

重來滿地新霜葉,卻憶初聞黃慄留。

《端午帖子詞:皇太妃閣五首·其二》

【宋】蘇軾

雨細方梅夏,風高已麥秋。

應憐百花盡,綠葉暗紅榴。

《木蘭花令》

【宋】蘇軾

經旬未識東君信。一夕薰風來解慍。

紅綃衣薄麥秋寒,綠綺韻低梅雨潤。

瓜頭綠染山光嫩。弄色金桃新傅粉。

日高慵捲水晶簾,猶帶春醪紅玉困。

2020/6/13榆木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