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人定勝天”,意思是說,人只要努力,一定會達到目標,最終勝過天。

這種說法也許誇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但卻是非常勵志的話,至少能讓人聽起來更加有鬥志和精神。

然而曾國藩對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爲,事業是否能成功、人是否能得名,不是個人努力就可以決定的,命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種說法看起來有點消極,但曾國藩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釋。

一、做事在人,成事在天

在《致沅弟·成功得名不盡關人事》中,曾國藩說:“以餘閱歷多年,見事之成功與否,人之得名與否,蓋有命焉,不盡關人事也。”

意思是說,事情能否取得成功,人能否得到名聲,都是有天命的,不是靠個人努力就可以得到的。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表達了自己對於命運的體會,那就是“做事在人,成事在天”。

自古以來人就有着對於“天命”的信仰,知命、認命是許多普通人信仰的準則,而位高名盛的曾國藩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思想呢?

曾國藩曾經說過“功可強成,名可強立”,而且從他的所作所爲來看,他並不是一個認命的人。

在京城做官時,曾國藩不僅對工作認真負責,積極結交各界人士,而且還主動參加公益活動。後來到地方辦團練,建湘軍,擔任封疆大吏,更表現出其遠大的志向和胸懷。

那麼他爲什麼會在信中說出這樣的話?是因爲年紀大,力不從心,還是在失意之時說出如此消極的話?

二、盡人事,聽天命

事實上,當時的曾國藩才五十出頭,而且擔任着欽差大臣、兩江總督等要職,根本談不上失意,而且他正在大展宏圖,更談不上消極。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曾國藩說出這樣的話呢?

其實,這一觀點正好體現了曾國藩性格的另一面,那就是既堅持敢打敢拼,又懂得知難而退。

這種認命的思想,在曾國藩身上並不是消極的表現,而是一種對人生的深刻認識,是對世事的準確認知和深度理解。

在曾國藩看來,努力奮進並不意味着不講客觀條件,一味盲目地強取豪奪,而順天知命也不意味着放棄個人的努力,沒有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一味地萎靡退縮。

所謂“盡人事,聽天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曾國藩的一生來看,他所成就的一番偉業,就是他不斷努力奮進的結果。而最後他之所以能夠功成身退、善始善終,則是他順天知命,懂得退讓的真實體現。

三、花未全開月未圓

“花未全開月未圓”是一句禪語,意思是說:如果花開到最盛的時候,就要衰敗;月亮如果變成滿月,就要開始殘缺,因此花未全開和月未圓纔是最好的境界。

這是曾國藩在《致沅弟·花未全開月未圓》中勸解曾國荃時所說的一句話。

由於曾國荃與曾國藩性格不同,對一些事情的看法也不一樣。曾國荃對曾國藩做的一些事、說過的一些話很有意見。在攻克南京之前,曾國荃在信中表達了自己的鬱悶和不滿。

曾國藩看到曾國荃不高興,認爲和自己有關,於是在信中進行了一番解釋。

“若與阿兄間有不合,則儘可不必拂鬱。弟有大功於家,有大功於圍,餘豈有不感激、不愛護之理?”

“餘待希、厚、雪、霆諸君,頗自覺仁讓兼至,豈有待弟反薄之理?惟有時與弟意趣不合。弟之志事,頗近春夏發舒之氣;餘之志事,頗近秋冬收嗇之氣。弟意以發舒而生機乃旺,餘意以收嗇而生機乃厚。”

曾國藩解釋到,他和弟弟之間只是處事方式不同,意趣不合,並沒有什麼很深的矛盾。

然後他用“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個字勸解弟弟。

“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字,以爲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於此。”

“星岡公昔年待人,無論貴賤老少,純是一團和氣,獨對子孫諸侄則嚴肅異常,遇佳時令節,尤爲懍不可犯。蓋亦具一種收嗇之氣,不使家中歡樂過節,流於放肆也。”

曾國藩用祖父星岡公“對外人和氣,對家人嚴格”的做法,再一次說明,做人不能太滿,而要掌握一個度。

四、掌握一個度很重要

“花未全開月未圓”體現了一種切忌過滿的觀點。這種觀點正是曾國藩一生始終追求和持續遵循的處世原則,我們現代人也可以從這句話中得到幾點啓發。

第一,言語不要太滿。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話不要太多,所謂言多必失、言多必亂,在任何場合下說話都要有所節制。二是不要講狂語,也就是不要說情緒化的話,不要說未經過思考的話,不要說脫離實際的話。三是不要把話說得太絕,世界上的事都沒有絕對,沒人知道事情發展的方向,因此說話時一定要給自己留有餘地。

第二,行事不要太絕。在做事之前要提前思考,做好準備;在做事時不要過於張揚和高傲;要給自己留有餘地,努力向着成功邁進,但也要做好失敗的準備;與人打交道時要懂得退讓和妥協,不能一味逞強。

第三,不可偏聽偏信。在爲人處世時一定要儘量做到公平,不能讓個人利益、個人情感等因素干擾對事物的認識。

第四,要控制自己的慾望。正當的慾望是人類進步的動力,而過濫的慾望則會讓人迷失方向。所以適當的慾望可以使人進步,過分的慾望只會使人毀滅和墮落。

對於任何人、任何事,都要保持一個度,不能過滿,要體會“花未全開月未圓”的妙處,這樣才能維持一個良好的狀態,才能走得更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