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4年甲午中日海戰失敗以後,臺灣地區便落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手中。然而大清雖然放棄了臺灣地區,但臺灣省民衆並未放棄自己,他們自日軍踏上之日起,便不斷與他們鬥爭反抗。可以說日軍侵略臺灣史,又是一部臺灣省人民轟轟烈烈的抗擊史。在衆多臺灣同胞起義之中,霧社起義可謂是最爲悲慘壯烈的起義之一。

話說回上世紀三十年代,臺灣省南投縣有一個多霧的村莊,因而被起名爲霧社。在這個名叫霧社的山鄉之中,其居民主要是由高山族演化而來的賽德克族,這個少數民族全部生活在這個許多小村莊組成的村落,全村不過兩千多人。

1930年的一天,適逢當地部落酋長莫那·魯道的兒子新婚,就在所有村民都盛裝出席,載歌載舞之際,一個不速之客到來了。這位姓山前的客人乃是橫行鄉里、作威作福的日本警察,平日裏,村民並未少被這些醜惡的侵略者所欺侮。但畢竟今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所以魯道的兒子莫那·馬宏達只能以和爲貴,上前敬酒。

孰料山前仗着日本憲兵隊撐腰,絲毫不買賬領情,竟然還連續三次打翻了新郎的敬酒。山前的行爲無疑破壞了賽德克族的民族風俗,觸碰了禁忌,於是馬宏達和村民們徹底憤怒,聯手痛毆了山前一頓,將其趕出了村落。然而不久以後,山前竟然狗仗人勢,要求賽德克族必須交出莫那父子,否則將要踏平山寨。賽德克族的村民們最終被逼得無路可退,最終走上了起義的道路。

爲了能夠保證起義的順利進行,村民們經過了一番精心策劃,最終決定將起義的日子定在臺灣殖民當局所定下的"臺灣神社祭"日。之所以選擇這天,是因爲這天即將來臨,且根據以往每年傳統,這天霧社的小學都會舉行運動會,而周圍日本人都會紛紛前來觀看。

10月27日,這一天終於到來,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着。300多名起義的村民先是趁敵不備,偷襲了霧社周圍的警察駐地,成功奪取槍械。隨後,他們又直接攻入小學運動場。但是村民們並不濫殺無辜,當時運動場有一百多名漢人家長,村民們直接讓他們抓緊離去,然後便將當時在場的一百多名穿着和服的日本人全部殺光。隨後,他們又沿着日軍必經的隘口設下了據點,簡單佈置了工事,以等待日軍的到來。

這場起義,共計殺死了134名日本人。很快日軍便得知此事,勃然大怒,總督府當即組織了1100多名警察、800多名陸軍以及1300名軍夫共計3200人前去討伐。與此同時,日軍還從本土派遣了多艘軍艦和飛機運往臺灣,海陸空三軍同時圍攻霧社。

在日軍密集的炮火轟炸之下,霧社的許多房屋成了廢墟,而起義的村民們也十分悍勇,利用殘垣斷壁殊死抵抗,未曾露出半分懼色。但是霧社的百姓們又怎會是飛機大炮的對手呢?很快,力有不逮的賽德克族起義村民便只能退到山林之中打游擊。當時村中的老弱和婦孺們爲了堅定親人們的奮戰決心,不給他們拖後腿,竟然按照民族風俗,在密林之中慷慨自縊,場面悲壯而淒涼!

村中的青年們強忍着悲痛,在山中的巖穴之中進行扼守。這些洞穴憑藉陡峭的崖壁易受難攻,裏面還屯放有不少米糧用水,日軍竟然在長達一個月時間內也難以攻克。期間日軍也曾對他們利誘勸降,但村中的男兒沒有一個孬種。

於是,泯滅人性的日軍竟然動用了生化武器,對山洞投放了毒氣彈,使得起義軍死傷慘重。最終,彈盡糧絕、損失殆盡的賽德克村民們起義失敗,隨後他們更是遭遇了日軍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原本兩千多人被殺害得只剩五百餘人。而存活的村民也被集中遷往霧社的其他村社中嚴加看管。

次年,行下惡果的日軍爲了避免死灰復燃,竟然借刀殺人,挑動了起義村社的居民和其他霧社村民之間的矛盾衝突,於是賽德克的村民最終又有一半人遭遇了手足的殘殺,霧社的六社最終只剩下298人。而這次的悲劇被稱爲"第二次霧社事件"!但縱然如此,日軍仍舊對他們始終不放心,以至於到了1937年,歷經六年時間,六社殘衆只剩下230人!

到了40年代,有人發現了起義軍首領莫那·魯道的遺骨,日軍當局竟然連死人也不放過,竟然將這具殘骸製成標本,用於實驗。直到多年抗戰結束以後,人們才得以將這位中華民族的英雄入葬,而1930年的霧社起義也成爲了臺灣省抗擊日寇最爲慘烈的鬥爭之一,被中華民族永遠銘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