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道德經】,本人覺得要比【論語】講的要難一些。字數多且含義不似【論語】那般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但深挖下來,發現裏面的內容竟有振聾發聵之效。

昨日讀三知三守有感,和大家分享下。

何謂“三知三守?”

我先舉一個生活中的實例,帶着案例去體會里面的哲學,更容易懂。

在公司裏,我要和別人一起競爭管理者的職位。本來我對此信心滿滿,然而我的競爭對手竟然用了很卑劣的手段來抹黑我,領導竟然相信了,並將他提拔上去,我沒競選成功,甚是氣憤難過。

這算是一個比較普遍性的例子,正常人的反應基本和上述差不多。但如果參悟到【道德經】的哲學後,你可能會換一種想法。

【道德經】開篇講的是道,在第二章之後便開始講德。其中“三知三守”便是“德”的一種,曰“常德”。

要理解其中的話,先要明白“雄雌白黑榮辱”的含義。明朝首輔沈一貫的著作【老子通】中對此作出的解釋是:“雌雄以剛柔言,黑白以明晦言,榮辱以貴賤言”。

於此,我們再來理解其中的含義。

一、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爲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釋義:

“雄”,爲陽,爲顯,喻意味尊貴、剛健

“雌”爲陰,爲隱,喻義爲謙卑、柔弱。

知曉了尊貴,守的住卑賤,可以成爲天下的溪流。成了爲溪流,常德就不會離身,人就會復歸於初生嬰兒的狀態,即“返璞歸真”。

其中,我認爲有兩層含義在裏面。

第一層,世人都知道尊爲榮,卑爲賤,故窮其一生只爲尊榮,以卑賤的人生爲恥辱,好剛惡柔,這樣往往會讓人的思想偏執。如果把人放到和“溪流”一樣低微渺小,那麼才能真正的體會到“謙德”,以謙卑之態待人待物,如此方可實現“尊榮”。這和以靜爲本,剛柔並濟,以柔克剛是一個道理。

第二層,前後順序是不能變換的。一定是知曉“雄”的人,纔去守住“雌”。不然,人就會變得柔弱不堪,失去了上進和奮鬥的心。而只有一心向往“雄”的人,卻能以守“雌”之心處世,修道必有所成。

應用到生活中便是這樣的道理,你知道你在追求着或者已經享受到了榮華富貴,但你不能太過於囂張跋扈了。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換句通俗的來講“悶聲發大財”。

前不久有嚴書記因爲自家夫人的張揚,落馬了。最近疫情爆發,又有夫人在抖音上秀出自家公安局的老公分了用於賑災的多種蔬菜水果,搞得老公也被調查了。

結合前面職場競爭的案例,知雄守雌便是要教你怎麼去爭。不是頭破血流、你死我活,拼了命去爭取,而是做好你自己的事,以謙卑之態面對工作、職場、同事,靜靜的等待結果就好。秉承着“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的態度就好。

二、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白”:爲明、顯、亮,喻義明亮、光彩

“黑”:爲陰、晦、暗,喻義黑暗、收斂

知曉什麼叫“白”,做到心明眼亮,然而我也要守衛的住黑暗的一面。

黑白本就是個交替的過程,有黑夜纔會有白天。在成年人的世界裏,不會再有如今這般非黑即白的體會,大家都知道里面會有過度的“灰”色。

立場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會相同,黑白更不同。

張扣扣爲母報仇的例子,23年前的血案,張扣扣不惜以生命爲代價也要爲母親報仇。在張家人和外人看來,他是個孝子、英雄。可對於被殺死的王家人呢?他們認爲張扣扣是魔鬼、是殺人惡魔。

在拐賣兒童的案件中,失去兒童的家庭是多麼悲痛。而那些把孩子買回來的家庭,對孩子很好,不惜一切代價供孩子讀書,把孩子養育成人,他們是“黑”的,但也沒有“黑”的那麼徹底,至少孩子沒有沒折去手腳沿街乞討受虐待。

中日戰爭,我國認爲抗日戰爭中的日軍是惡魔,可日本國內卻敬他們爲英雄,至今那些惡魔戰犯還供奉在“靖國神社”當中。你的白,可能是我的黑。

這世上必然是有黑有白,但我們知道白的情況下,還能理解明白承認允許黑的存在,這樣纔是聖人的思考行爲方式,這樣才能作爲天下人統一思考的式樣,從而達到無極的狀態。

結合到前面職場競爭的案例,當你知曉競爭對手抹黑你的時候,你該怎麼想?他自有他的用意,有他的難處,有他的報應。這是他的行爲,你需要做的,依然是靜靜的看着等着就好。清者自清,無需在意他人的評價。

總結

這段話的哲學就是讓世人知道“強”“明”“榮”的一面,但是它們的對立面必然也要存在的,而且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你不能對前面的那面進行讚美,也不能對對立面進行批判。去掉人爲主觀的相對性,看着他們以自然的動態去運轉,這便是“道”。

好了,回到之前的案例,你最終還是沒競選上。不過你不需要難過,我們可以積蓄力量,向着下一次“榮”去進取,此次的敗北雖是“辱”,我們亦能以平常心度過。

如此,算是悟道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