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交資料,不用跑銀行,點一點手機,貸款當天就到賬了。”說起疫情期間“邂逅”一貸通的經歷,山東麥德森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仍然記憶猶新。

麥德森醫療科技是主要經營藥品食品包裝、醫療器械等生產與銷售的中小企業,在今年疫情爆發時轉產口罩、防護服等國家緊缺的防疫物資,一度陷入沒有足夠資金購買原材料的困境。作爲愛城市網App的老用戶,公司負責人第一時間想到了一貸通線上融資渠道,通過登錄一貸通平臺,在線申請貸款,短短几分鐘便獲得了銀行貸款審批30萬,解決了購買設備和原材料的資金困難。

藉助一貸通的這筆貸款,麥德森醫療科技公司2月初實現投產,有效幫助濟南市緩解防疫物資緊張情況。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我國,像麥德森醫療科技這樣的中小微企業法人單位超過1800萬家,他們在促進就業增加、激發創新創業、推動經濟增長等方面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被稱爲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

但是囿於自身規模、公司管理水平、抗風險能力等多方面原因,大多數中小微企業資金獲取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融資難、融資貴更成爲許多中小微企業主的心頭大患。

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已成爲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多次呼籲利用政府數據開放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浪潮也通過建設運營數字金融一貸通平臺,搭建起了銀行、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橋樑。

對金融企業來講,這種純線上、無接觸的貸款模式帶來的效率提升也是巨大的。

齊魯銀行普惠金融部副總經理王宗強表示,在過去,融資、貸款需要申請企業提供一系列包括財務報表、基礎資料流水等大量申請資料。同時,銀行相關的工作人員還要去現場考察覈實材料真實性,客戶也要到銀行來開戶,進行見籤等系列操作,時間週期長,融資成本也高。

一貸通上線伊始,正是傳統銀行向零售化、線上化轉型的關鍵時期,齊魯銀行敏銳捕捉到金融業務模式變革的先聲,成爲首批上線一貸通的金融機構。經過一年多的合作,一貸通平臺已經成爲齊魯銀行最重要的放款通道之一。

與傳統模式不同,一貸通平臺是浪潮基於政府支持和相關數據授權,運用區塊鏈、大數據、AI等技術,打造的聚合型金融服務產品,一頭連接銀行,一頭連接貸款企業,打通了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最後一公里”。

尤其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宏觀形勢下,衆多行業受到衝擊,大量中小微企業陷入流動性短缺困境,“一貸通”適時聯合金融機構推出“防疫快貸”、“防疫微貸”等多種貸款產品,建立專項資金池,主動對接疫情防控物資重點生產企業及其他涉及疫情防控的上下游企業,有效助力銀行提升了服務企業的能力。

博賽網絡就是這種新型融資方式的受益者。作爲一家中小規模的IT技術服務企業,疫情期間,博賽網絡接連簽約了幾個新項目,卻因資金無法回籠陷入了融資困境。

在一貸通平臺,“從提出申請到通過審批,只用了10分鐘,我們當天就拿到了銀行100萬元貸款額度。” 博賽網絡董事長董良說,如果通過傳統銀行線下渠道融資,這是難以想象的,僅準備紙質材料,就需要兩到三週的時間。

企業貸款快速獲批,得益於浪潮AI、大數據在金融領域的率先應用。過去,中小企業想融資,但數據覈實難、調研週期長,銀行評估企業信用要花費很長時間。在一貸通平臺,通過政府提供企業財稅、社會保障、違法違規等數據,浪潮利用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自動生成企業評估報告,快速計算出企業的可貸款額度。

在這個過程中,正是“數據”串起了這一系列複雜的環節,成爲信貸模型中最關鍵的要素。

浪潮集團副總裁張帆表示,以大數據爲代表的新型信息化技術,正在逐步改變金融服務場景,幫助銀行進一步提升服務企業的能力。浪潮利用稅務數據、五險一金數據、水電煤氣等政府開放運營數據,結合天元數據網的互聯網數據,輸出多維度企業信用報告,已經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截至目前,“一貸通”業務已在超過20個城市落地運營,申請企業103萬,累計爲9.27萬家企業提供了127億元貸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