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被合稱爲古代四大文明古國。其他三個文明古國的燦爛文化早已不復存在,爲何只有華夏文明能夠傳承至今呢?

縱觀我國近代歷史,無論是外來侵略還是內部戰亂,都給中華民族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害,可是即便如此,中華民族也在內憂外患到危機之下仍能屹立不不倒呢?因爲我們中華民族擁有特有的民族精神。

那麼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民族精神的形成過程大體可以分爲萌芽、發展和成熟三個階段。

首先是萌芽階段,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這段時間內,中國人民開始形成各民族統一、各民族團結奮鬥的意識。

近代的中國飽受列強侵略蹂躪。爲了保家衛國,中國人民開始自主或不自主地進行一些反侵略活動。

雖然此時的民族精神對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起了推動作用,但是它也存在着鄙視外國、盲目排外的情感。雖然洋務運動是以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爲主,但其中透露出很明顯的鄙視外國人情緒。從洋務運動的口號“師夷長技以制夷中的“夷”字就可以看出此時的民族精神還比較狹隘,更多的是以自我爲中心。

在衆多由地主階級、農民階級組成的反侵略運動中,民族意識開始初步形成,除了“愛國精神”之外,較爲典型的特徵就是“排外情緒”。因此,這一階段的民族精神尚且不夠成熟。

第二階段,發展階段。從1911年辛亥革命到1919年五四運動,這段時間是民族精神不斷完善的階段。

這一時期,“愛國救亡”仍然是民族精神的主題,不過這裏的愛國救亡運動不再單純的是指反對外來侵略者。辛亥革命中最主要的特徵就是推翻清政府,想要改變整個封建制度,雖然受時代侷限未能完全推翻整個封建制度,但是此時革命人士在行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和革命態度也變得更加的成熟。

以孫中山爲主的革命黨員,在構建中華民國的國家體制時借鑑了英國的議會制和和美國的總統制;以陳獨秀、胡適、魯迅爲主的新文化運動則充分吸收了外國“民主科學”的先進思想。此時的民族精神體現着“接受”、“容納”的色彩,不再是單純的排外性。

因此這個階段也是民族精神不斷豐富、不斷完善的過程,即發展過程。

第三階段,成熟階段。從1931年開始的抗日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段時間是民族精神成熟的階段。

爲了“逼蔣抗日”、實現全民族一致對外而發動的西安事變是民族精神在這一階段中傳播、發展的高潮。全民族的抗日開始,促使中華民族就形成了一致對外的意識。

此外,在抗日戰爭中也湧現出了許多英雄,他們最主要的特徵就是不畏生死,爲國家、爲人民盡心竭力;並將國家利益、民族利益放置於個人利益之上的崇高精神貫穿於這一階段始終。當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正式在全球展開時,民族精神包含的對“世界各民族團結合作”的色彩愈發濃厚,這也使我國的民族精神狹隘性日益減少,包容性、廣博性現日益擴大。

因此,在這一階段,我國的民族精神逐漸走向成熟,它不再單純強調“愛國”思想,還包含了中國人民的各方面精神氣質。

與中國古代以漢民族爲中心的民族精神不盡相同,從近代以來形成的民族精神,它更加強調民族平等、民族統一、民族團結,它的外延更廣,涵蓋的精神也更加豐厚。

在這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不斷向前攀登,民族精神也沉澱的日益香醇濃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