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回快速发展的轨道,该不该重启房地产?

答案明确,在2019年中,就提出“不依靠房地产短期刺激经济”,2020年以来,不管是住建部还是银保监会、央行,再度频繁提出“房住不炒”的基本指导思路。虽然经济有压力,但不可矫枉过正,因为房地产也有泡沫。

潘石屹曾指出我国的房地产总价值超过65万亿美元,位居前列。言外之意是房地产泡沫已经很大了。但是笔者认为不能简单从房产市值来判断。试想,如果房产市值很高,但是房地产购买力也很高,这二者是相匹配的情况下,那也没啥水分,所以关键要看房价收入比。

A城市的房价超过5万元/平米,但是收入只有3000元/月,多数刚需家庭需要奋斗20-30年才可以买得起一套房子,有的依然买不起,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就存在水分,说明 高房价应该是虚高、是被炒起来的。B城市房价6万元/平米,人均收入7万元/月。可以看出,虽然房价很高,但是收入水平也足够支撑这么高的房价,二者接近平衡状态,没有水分。

而根据社科院数据显示,2018年底,我国的房价收入比超过9.3以上,努力30年方可有一套房子,在北上广深的不少城市,房价收入比达到30以上。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也超过15以上。

既然房地产有水分、有气泡,那么在去泡沫化的背景下,就不要被委以重任。虽然如此,但楼市的体量大、地位高,占到了经济发展15%-21%的贡献度,依然具有强劲的前进动力。2020年楼市小阳春正在来临,一波热度“春风拂面”。

5-6月份,楼市“万人摇号”刷屏了,杭州有超过6万个家庭摇号购买900多套房子,中签率不到32%的比例,无独有偶,南京、成都等多地不约而同出现“万人抢房”的壮观场面。

其实,仔细研究下这些楼盘,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这些网红楼盘的销售价格都比周边的房价低,这是导致买房人来次抢房的重要原因,因为在他们心中“买到就是赚到”,这种房价差立竿见影。

可以说,在市场复苏的同时,炒房者也在回归。

既然房地产泡沫这么高,炒房者正在入局,刚需还能买房吗?先看基本态度,6月起,楼市2条新规发布。

1、禁止建造高楼。

一直以来,各大城市都以建造超高层地标性建筑为主要目标,似乎在一座城里没有属于自己的超高层写字楼,就没有存在感,在全世界所有的摩天大楼中,我国占到了10%以上。摩天大楼的种种弊端也层出不穷,例如房子太高经常出现烂尾的情况,资金投入大、建设时间长、过程不可控等都容易导致烂尾,会带来很大的资源浪费。

前不久,住建部等部门联合发通知,明确规定各地加强城市的建筑风貌管理,并且严格限制各地盲目建设超高层建筑的情况,建筑高楼大厦一般不能超过500米。

限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摩天楼”,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各地因特殊情况确需建设的,应进行消防、抗震、节能等专项论证和严格审查,审查通过的还需上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未通过论证、审查或复核的不能建。

2、鼓励摆地摊。

摆地摊与房地产有啥关系?楼市指闻认为这属于强相关,地摊经济发展的兴盛与否,直接关系到房地产的发展。什么样的人才会去摆地摊呢?一般都属于中低收入者,他们会在白天的繁忙工作之余抽时间到马路边占道经营小本生意,赚点小钱养家糊口,发财致富的少、基本经营维持的多。

这部分人的收入增加,能直接带动他们对买房的预期变动,腰包越来越鼓的情况下,买房自然有动力、也有更强的需求;除此之外,地摊出售的也是商品,与商铺和门面具有竞争关系。在对比当中,各有优劣势,地摊商品被贴上“低端、质量差”的标签,但是价格非常便宜,之后者才是核心竞争力。

根据文明办要求,今年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尽快恢复经济,满足群众生活需要。在允许摆摊的前提下注意行人、不要影响交通等。

以上2条新政,导致2类人迎来好消息,也有1类人被“打入冷宫”。

限制高楼与房地产调控如影随形,再加上摆地摊兴起,能直接带动2类人赚钱:

1、中低收入人群赚了。摆地摊一方面解决了很多的人就业问题,让他们有了新的经济收入来源,提收入生活水平,进而带动消费、刺激经济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所以不少专家指出“地摊虽小,价值很大。”

2、刚需购房者。限制建高楼,这为城市的房地产发展高楼划上了止休符。城市不再盲目攀比、地标性建筑减少的同时,以城市超中心的发展布局就会大大减少,这样超出正常水平的房价也相对减少,为刚需带来更多的上车机会。

同时,1类人再度被打入冷宫:商铺投资者。

楼市指闻多次强调,商铺可以买,但要有空杯心态、要有淡定的经营心态,10年以来,电商经济的发展让线下的实体店铺坠入“冰点”,很多店铺想尽办法转向了“体验性商铺”,一个地摊再度让商铺的价值大幅缩水。可以说,今后投资商铺依然没有太大的空间,需要慎重为为之。

学习房地产知识,可以留言、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