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曾国藩,读懂已是中年人。

很多人年少读曾国藩,都不会觉得他有多厉害。直到自己在成人的世界撞得头破血流,蓦然回首才发现“那人(曾国藩)却在灯火阑珊处”。

当你以曾国藩为明灯,他终将照亮你前行的路。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曾国藩真的有那么神吗?他难道就没有缺点吗?

确实,曾国藩没有传说中那么神,他也有“黑历史”:

一、智商令人捉急

曾国藩的“黑历史”之一,便是他的智商非常低。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有一个小偷潜入曾国藩家里偷东西。不过,他发现曾国藩的屋内还亮着灯,正在里面背诗呢。

小偷一听曾国藩背的那首诗,还挺简单的,心想对方很快就能背完然后熄灯睡觉,这样自己在曾国藩的房里偷东西就很方便了。

没想到曾国藩非常不争气,这么简单的一首诗,背了N遍,还是背不下来。

听到怀疑人生的小偷,实在是熬不住了,便从横梁跳到曾国藩面前,指着他的鼻子大骂,说世界上怎么会有你这么蠢的人。

说完便扬长而去,留下目瞪口呆的曾国藩。

从这件事,你可以看出曾国藩的智商确实让人捉急。

二、成为全省的反面教材

曾国藩的第6次考秀才之旅,不出意外地第6次落榜了。

比落榜更悲剧的是,他竟然成为了全省的反面教材。

主考官廖某直批曾国藩写的文章是文理欠通的典型,并警告全省考生写文章千万不能学曾国藩。

成为全省反面教材的他,从此别说出门了,连自己的屋子都不敢出,因为实在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啊。

三、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正所谓“痛定思痛”,经历了成为全省反面教材的“男人最痛”(颜面无存)之后,曾国藩开始面壁思过:“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穷则变,变则通”,在科举上交了很多智商税、思想愈发贫穷的曾国藩,意识到自己要做出改变。他通过面壁思过,发现自己连考6次秀才都落榜是因为学习的方法不对。

曾国藩家历代相传的学习方法都是死记硬背,正所谓“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也难怪他们家的人每次考秀才都会挂掉。

曾国藩深知死记硬背,只会让自己写的文章比八股文还要死板。

这种死板到极致的文章,不被当作反面教材才怪呢。

为此,曾国藩付出了超人的努力,来提升自己写作的大局观和整体的气势,从而做到在行文时更灵活多变。

正所谓“变则通”,方法一对,努力就对。

掌握了方法的曾国藩,从此开始了开挂的人生。

他不但顺利考上了秀才,之后更是接连闯关,考上了举人(千万里挑一)和翰林(比举人难10倍)。

考上翰林后,曾国藩自然成为了高官。作为清朝开国以来湘乡县的第一个实职侍郎,在礼部担任礼部右侍郎的曾国藩,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整个人不知不觉便开始飘了起来。

这尤其体现在咸丰皇帝登基后,曾国藩自恃之前深得先帝道光的宠爱,便以老臣子自居,对咸丰皇帝指手画脚,当众直指对方有三大缺点:

1、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2、徒尚文饰,不求实际

3、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

一般人都接受不了这种当众批评,更何况被批的还是自卑且敏感的咸丰皇帝。

得罪了皇帝自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咸丰二年,当了十几年京官的曾国藩,被发配到当时的“南蛮之地”江西。

《三体》作者刘慈欣曾说过:“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这句话用在当时的曾国藩身上再合适不过。

要不是咸丰皇帝网开一面,傲慢的曾国藩当时肯定小命不保。

正所谓“人无完人”,即使是像曾国藩这种被后浪誉为“圣人”的人,也是有不少“黑历史”的。

那有过上面这些“黑历史”的他,又是如何发展自己的“红历史”并成为圣人的呢?

一、横刀立马,唯我湘军

在从北京奔赴江西的途中,老家派人火速前来通知曾国藩,他的母亲去世了。

根据当时的礼制,曾国藩要回家守孝三年。他在江西火速办完事情之后,便急匆匆赶回湖南的家中办理母亲的丧事。

办完这件事之后,曾国藩决定远离官场、专心做学问。

没想到这时朝廷反而想起他来了,只因清朝当时正面临太平天国起义,咸丰皇帝下令曾国藩负责在湖南镇压太平军。

收到这份公文时,曾国藩的内心是拒绝的。只因他被咸丰皇帝伤透了心,对这个难成大器的君主,曾国藩是“哀莫大于心死”。

为此,他专门写了辞官奏折。

然而,在奏折还没送出前,恰逢曾国藩的好友郭嵩焘来看他。

在得知曾国藩要辞官后,郭嵩焘力劝他放弃这个念头。

郭嵩焘说曾国藩以前经常在书信中,抱怨官场如同一滩死水,自己报国无门,如今难得有这个为国出力的机会,此时不出力,更待何时?

郭嵩焘的一番话,让曾国藩醍醐灌顶。

他于是放弃了辞官的念头,一心报效朝廷。满怀雄心壮志的曾国藩,很快奉命来到了省城长沙。

然而,当时的长沙地方军(国家正规军中的绿营军)形同一盘散沙,作战能力弱到爆。他们眼中只有钱和利,根本不肯听曾国藩指挥。曾国藩意识到指望这帮人来抵抗太平军,显然是不靠谱的。

无奈之下,他惟有到衡阳赤手空拳创立湘军。

创立湘军的时候,曾国藩进行了反向思考:“为什么绿营军没有战斗力”。

经过思考分析,他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制度有缺陷”。

曾国藩在组建湘军时,改善了之前的军队制度:

1、重奖之下,必有勇夫

当时的士兵,工资少得可怜,根本不够养家糊口,所以很多士兵都发展副业,主要靠副业赚钱。

当时从军的“低饷”,让士兵们早就对打仗失去了联想。

等到要真正上战场厮杀的时候,他们当然不愿意买命。

针对这种情况,曾国藩迅速找到了金主爸爸。于是他在招募湘军时,底气十足,开出的薪酬条件让人难以抗拒。比如,湘军普通士兵的月薪是国家正规军的三倍左右,高级军官的月薪则是国家正规军高级军官的六倍左右。

正所谓“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领了高薪的湘军,上了战场个个都是英勇无比。

2、将必亲选,兵必自募

清朝皇帝生怕军官拥兵自重,于是设置了一个奇葩的制度:“每次打仗,临时从不同军队抽人,组成一支全新的作战队伍”。

这种制度引发了人性的恶:“胜则相忌,败不相救”,不同的军队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恨不得都能踩着对方上位。如果对方获胜了,自然是妒忌不已;如果对方战败,不但不愿意去救,甚至恨不得放鞭炮庆祝,毕竟和自己争利的对手是越少越好。

对于这种现象,曾国藩不禁吐槽道,就是诸葛亮来了也带不动。

为了在湘军中杜绝这种现象,他设定了“将必亲选,兵必自募”的制度:

“曾国藩亲自挑选自己认为靠谱的军官,再由这些军官亲自挑选自己认为靠谱的统领,这样一层层挑选下去,直到普通士兵”。

由于队伍的上下级之间都有知遇之恩,大家都会以在战场上的英勇奋战作为回报。

为此,他们“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和绿营军的“胜则相忌,败不相救”形成鲜明的对比。

正因为有了“横刀立马,唯我湘军”的战斗精神,湘军在队伍成熟之后几乎是战无不胜。

二、两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湘军正如日中天时,曾国藩却惨遭小人在咸丰皇帝面前告状,说他拥兵自重、有谋反之心。

咸丰皇帝听小人这么一说,便决定解除曾国藩的兵权。

曾国藩可谓是“辛辛苦苦了五年,一夜又回到从前”,兵权被解除,在官场饱受打压,为此不得不解甲归田。

留守家中的曾国藩郁郁寡欢,差点憋出内伤。

直到有一天,他拿起了朋友推荐必读的《庄子》。

当中的“无为”思想,一语惊醒梦中人。

曾国藩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会在官场碰得头破血流,就在于自己太想要“有为”了。为了“有为”,他直言批评咸丰皇帝,和其他官员争得面红耳赤,最终把自己弄得内心伤疤累累。

庄子的“无为”思想,帮助曾国藩认识到了自己的四大缺点:“偏激、好名、有始无终和傲慢”。

曾国藩足足用了两年,才改掉这四大缺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两年是“大悔大悟”之年。

正所谓“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已经独善其身的曾国藩,在家里修炼了两年之后,再次得到了清朝皇帝的征召。

再度出山,曾国藩完美诠释了“两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这时的他脱胎换骨、犹如凤凰涅磐重生,无论是和咸丰皇帝,还是和其他官员的相处,都体现了“无为”的智慧:“曾经偏激的曾国藩,如今变成了‘淡定哥’;曾经好名的曾国藩,如今不再为名所困;曾经有始无终的曾国藩,如今变成了打不死的‘小强’;曾经傲慢无比的曾国藩,如今变得异常谦虚”。

依靠这种“无为”智慧,曾国藩赢回了兵权、并带领军队一举歼灭了太平军;他在官场也是如鱼得水,没过多久就成为了“香饽饽”两广总督,日后更是成为了清朝不可缺少的第一重臣。

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咸丰皇帝过世以后,清朝开始进入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时期。

她对政事一窍不通,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后,更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对英方各种妥协,进一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深知挽救清朝已经是不可能,但作为朝中重臣,他依然拼尽自己的最后一丝力气,去延续中华的希望。

曾国藩在自己后期的政治生涯,主要致力于搞好“洋务运动”。在他看来,“师夷长技以制夷”,已经处于落后挨打局面的中华,唯有向先进的西方国家学习,才能在绝望中找到希望。

为了拯救中华,曾国藩创立了安庆军械所,并从国外购买了机器,试图推动中国更快走向工业化。

为了拯救中华,曾国藩派送容闳出国留学。1854年,学成归来的容闳,全力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

为了拯救中华,曾国藩设立了翻译馆,通过聘人大量翻译西方的书籍,帮助国人更快吸纳西方的先进思想。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曾国藩依然奋战在第一线,检阅洋务运动的成果。

公元1872年3月12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曾国藩,在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后仙逝。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虽然曾经有过“黑历史”,但是正所谓“人无完人”,那一丁点“黑历史”可以说是瑕不掩瑜。

曾国藩更值得被铭记的是他的“红历史”:

“横刀立马,为我湘军”,曾国藩创立并带领的这支无敌之师,用生命在战斗,以舍我其谁的霸气,打得太平军满地找牙;

“两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经历了被解除兵权和在官场上的饱受打压,曾国藩随后在领悟了《庄子》的“无为”智慧之后,上演了一场脱胎换骨、犹如凤凰涅磐重生的人生逆袭好戏;

“躬鞠尽瘁,死而后已”,曾国藩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油尽灯枯之际,他仍然拼尽全力,为国家保驾护航。

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他,更被后浪誉为当之无愧的圣人。

只可惜曾国藩之后,再无曾国藩。

对于曾国藩的“黑红往事”,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