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钦差大臣林则徐,民族英雄,闻名中外。但也因禁烟和抗英,“第一鸦片战争”失败等因素,林则徐遭贬官,直至革职流放新疆。真金不怕火炼,林则徐流放5年后,又被朝廷重用,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最终再次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途中病逝。20多年后,左宗棠收复新疆与林则徐有关系吗?有。这是鲜为人知的,还有林则徐的家训等,更应宣扬、铭记和学习。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二十四,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踏上了前往新疆流放的征程。这位老人,因清廷的软弱无能,“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再加上小人的诬陷,曾贵为钦差大臣的他被革职流放至新疆。等待他的是什么!漫漫长路,黄沙漫天,生死两茫茫。然而,历经虎门的滚滚浓烟与南国的怒海波涛,老人早已把个人际遇置之度外,想到自己此行或许就是永别,但老人放不下的除了国家,便是自己的孩子。于是,他吟出了千古名句:“荀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位老人便是一代名臣——林则徐,时年56岁,此为最后的处罚,革去“四品卿衔”、 “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这位老人不仅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忠贤能臣、民族英雄,也是一位以身作则、可敬可佩的好父亲,除家书、立志楹联外,林则徐还制定了针对时弊而与时俱进的家规家纪。1839年9月在巡视澳门后,林则徐针对世风日下的时弊,以自己的人生阅历,手书了十句格言,作为家规家纪,俗称“十无益”。即: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十无益”针对时弊,用朴素话语,劝勉后代,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着思辨的光芒,条条直指人的软肋,至今仍是,常读常新。既是做人的原则,也是做事的规矩,还是养心安神的良药。在福州,林则徐故乡一座静谧的老宅,今天的林则徐纪念馆中,有一副他的亲笔手书对联:“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这是林则徐对后代子孙的教诲,只有刻苦学习、报效国家,才是人生大道。影响着林氏子孙,浸润着世人的心灵。

林则徐与左宗棠收复疆是什么关系呢?“湘江夜话”,并不为人熟知,那是1850年1月3日,离林公病逝半年多的时间。65岁的林则徐因病辞官回乡,途经长沙时,将船停靠在湘江岸边,特别会晤了38岁的左宗棠。两人彻夜畅谈,家事、国事、人物、政务无所不及。谈及新疆形势,林公云:“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这就是惺惺相惜,慧眼识珠,林公将在新疆收集整理的很多珍贵的军事、地理文史等资料,全部交给左宗棠。20多年后,晚清钦差大臣左宗棠继承林则徐的遗志,统帅清军消灭了入侵新疆的阿古柏势力,粉碎了英、俄企图吞并新疆的阴谋,创造了近代中国反侵略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壮举。湘江夜话,彻夜烛光,双峰剪影,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应该铭记这两位民族英雄和脊梁。

热爱先烈,缅怀先贤,仰望英雄。借林则徐好友、支持者龚自珍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敬重、爱惜、呼唤贤才能人,勇立潮头,为国为民,大展身手。国强民更强,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呵护,一起奋斗,创造祖国的未来和实现自己的梦想。(文/蔡驷 ) (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