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生于1823年。他是曾国藩的弟子,他也非常非常的聪明。而且自小就有大志,据说他小时候,跟他的爷爷,一直到长江边去游泳。当时呢!他的爷爷脱了衣服以后往旁边一棵古树上一挂,然后就说了一句“千年古树做衣架”然后让小时候的李鸿章接下一句,他略一思索,他就答了一句“万里长江作浴盆”。十来岁的小孩儿就有如此气魄,可以预见此人必定不凡。#李鸿章

李鸿章16岁就中了秀才,20岁就中了举人。他曾在自己的诗里头写到“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喉”。曾国藩比较看重他,原本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后来投奔曾国藩做了幕僚。湖口之战的时候,曾国藩大败,心里很难过。他给皇上写的奏折,说臣屡战屡败。李鸿章正好看到了桌上的奏折,他认为这是灭自家志气。他说老师,我建议改成屡败屡战。这就显示了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斗志。曾国藩看到一字之改就体现了一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气魄啊。

自此曾国藩非常重用他,给他平台展现立功的机会。最终使得李鸿章成为曾国藩的接班人。在曾国藩的推荐一下,李鸿章的后来做了江苏巡抚。并且独立去就是到安徽招兵。建立一支军队。安徽在淮河流域,所以叫淮军。这支淮军并没有辜负曾国藩的期望,在江苏这一带。打了很多胜仗。给太平天国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后来曾国藩围攻南京的时候,朝廷多次命李鸿章去参与。

李鸿章一听朝廷一到两到三道命令让他去帮助曾国藩打南京,他就明白了。朝廷怕曾国藩的功劳太大。一个汉人将领和汉人的军队。做了那么大的功勋。对朝廷是有威胁的。而且呢也不好封赏,功劳太大了。所以想让李鸿章进来,就可以平分战功。但是李鸿章坚决不去,他不愿意与老师分功。结果呢曾国藩自己打下了南京。

曾国藩心里完全明镜似的。那是李鸿章不愿意与他分工,是自己的学生在这个时候不愿意辜负老师。曾国藩去世以后,李鸿章执掌军事外交大权。他也不断宣扬他老师的功德。所以曾国藩时候相当一段时间声望比他生前还高。这跟李鸿章的推崇有很大的关系。曾国藩临终的时候招李鸿章到南京,给李鸿章交代后事。

他和李鸿章呢都看出来。清朝政府已经不成了。已经是千疮百孔,但是他们还要撑下去,硬撑下去。因此,曾国藩跟李鸿章反复俩人商量,最后确定了四个字。叫徐图自强。那只能是慢慢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事情吧。李鸿章最重要的是在清末开展了一段时间的洋务运动。在这方面,他对中国历史上有很大的贡献。

其实在洋务运动中,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也都是功臣。但是这里贡献最大的是李鸿章。在他的主持下,建立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报局。还建立了中国第一所西医院。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奠定了中国最早的工业基础。同时在曾国藩的支持下,他和曾国藩一起。做出了很大努力,派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留学生。

李鸿章的一生人们争议很大,所以他临死的时候说了四个字“知我罪我”。他也说过我的事情,大家并不了解。对我评价肯定是争论很大。所以呢他说。知我罪我,你可以批评我。但是希望大家了解我啊。

他生不逢时,弱国无外交啊。这个。李鸿章的一生,可以说是是很悲泣的一生,他生在那个时代,清政府成了一个任人宰割的这么一个非常弱的政权。也许李鸿章看到了清政府败亡的结局,可是悲剧就在于他不能不去当这个替罪羊,替清政府背这个黑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