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歷史上,可以說是非常奇特的一個朝代了。在限制軍權的同時,明朝中期還出現了一種奇妙的制度,叫做兩府制。所謂的兩府制是什麼呢?就是在朱棣將都城搬到北京之後,在北京設置了新的行政制度。而在南京舊都那邊,原本的行政機構和制度都沒有撤銷掉,反而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來。那麼爲什麼在朱棣時期,會發生這種特殊的情況呢?

首先我們要考慮的,是爲什麼朱棣在登基之後,還要選擇搬到北京去呢?這主要是出於政治和軍事上的考量。明朝在朱棣時期,雖然說是相當強盛的,但是此時的北方,依然存在着不少遊牧民,專門侵擾邊境,影響明朝的經濟。

在古代的交通條件之下,要是還是定都在南京,那北方邊境傳來的情報早就過時了。然而要給邊境的將軍們放權的話,朱棣更加不放心。畢竟朱棣是怎麼樣登上皇位的,在《明史》中都記載得清清楚楚了,他又怎麼會讓人走上自己的老路呢?

再加上朱棣原先起兵,就是在北京的。北京對於他來說,算是一個熟悉的地方,也算是一個有福氣的地方。況且在戰略意義上,北京能夠威懾西北方,南下又可以回到中原之地休養生息,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了。

但是因爲北京靠近北方的同時,也意味着這些重要官員們,也受到了蒙古的威脅。所以在朱棣看來,北京雖然是都城,但是並不是一定要守住的地方。如果戰事不利的話,那麼他們可以隨時回到南京,繼續統治中原。那麼南京原先的六部行政制度,自然是不可撤銷的。然而隨着明朝的穩定,蒙古不再具有威脅,自然朱棣也願意安然定居在北京。

那麼爲什麼到了局勢和平的時候,明朝還不願意將南京的行政部門撤銷掉呢?這個時候已經沒有軍事上的考量了。這是因爲在明朝時期,南方還算是一個正在蓬勃發展的好地方。隨着經濟重心的南移,南方爲明朝貢獻了將近四分之三的經濟收入,使得明朝在短時間內,就走向了富強。而南京作爲陪都,自然在管理上,有着非常重的意義。

並且隨着戰事平定,北方逐漸平穩了。朱棣也有不少精力,能夠放在了內政管理上。而最主要的事,就是培育新進的人才,讓老臣們安然地退休。但是這個時候,總不能讓這些人還留在北京吧?所以在局勢平穩之後,南京的六部制度,就成爲了這些老官員最好的去處。讓他們能夠得到尊重的同時,又不至於讓他們在朱棣的朝廷中礙手礙腳。而且在讓這些官員前往南京養老的同時,也能讓他們幫忙看管南方的動靜。

畢竟江南已經成爲了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即使想要重新發展北方的北京,也不能將南方丟掉。所以南京六部能夠保留下來,就是爲了在地理位置上,負責全國範圍內的船運和糧食運輸。在戰略意義上,就是爲了避免天高皇帝遠,江南的官員藉着地理上交通不便,在背地裏給朱棣和後世統治者使絆子。可見在江南一帶,南京六部制度的存在,的確還是有着自己的優勢的。

只不過可惜的是,雖然說朱棣爲了種種考慮,沒有將南京的六部機構取消。但是他卻沒能預料到,這個制度會在數百年後毀了明朝。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六部的制度,還有南京北京兩地之間的距離上。六部雖然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但是此時在南京的,都是些已經失勢的官員和養老的人,他們在能力上自然也是參差不齊。這就導致了隨着時間的變化,這些人逐漸無法負擔起南京的任務,讓明朝的發展開始被打亂了。

上文也說道過,南京的六個部門專門負責江南一帶的管理,這個管理自然也包括了經濟和交通。然而江南一帶,就有了明朝整年的四分之三的收入。在河運運力不足的情況之下,運力只能夠勉強維持國家必需和士兵們的需要,一般的官員們只能夠靠自己,從北京走到南京去領取俸祿。要不然,就只能讓人送來給自己了。

結果兩地之間路途漫漫,費時費力的同時還費力,最後錢沒拿到多少,反而還落了個竹籃打水一場空的下場。這個制度造成了明朝官員的貧窮,而爲了保持自己的生計,不少官員也只好在背地裏貪污受賄,反而造成了明朝的腐敗和沒落。

參考資料:《明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