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频发,其中最让后世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所率领的军队。在当时,朱元璋所率军队凭借着坚决的执行力和顽强意志,成为了元朝铁骑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即便是在明朝建立后,这支军队仍然屡立战功,在西北,漠南,辽东等地区重创元朝残部,使得元朝彻底被分裂,在历史尘烟中走向衰微。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支不妥协的勇猛军队,正是明朝建国的根基和倚仗。但我们也清楚,任何一支军队都不可能天生强大,明朝军队也不例外。

昔日天下大乱,起义军揭竿而起,各自为政,讨伐元军。当时朱元璋还是南方红巾军的一员,虽然他受到郭子兴的赏识、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但却始终没能得到真正的信任。

冥思苦想后,朱元璋决定回到家乡安徽凤阳招募兵马,壮大自己麾下力量,这次招募还算满意,朱元璋共招募了七百多名青壮年。率领着这七百士兵,朱元璋打了几次战斗,使得他在红巾军中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但因不受红巾军内部信任,他依然被挤兑着。后来转战定远,朱元璋又亲自挑选了二十四名亲信随行,其中就有徐达、常遇春等人。

就这样,朱元璋带着二十四名亲信继续招兵买马,直到郭子兴去世时,他已经有了数万兵马,占据和州、定远等地,还趁着元朝不备拿下了南京,拥有了争夺天下的基础。

所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就是朱元璋在当时的策略,通过这种策略培养出的军队,虽然壮大,但并不强大。尤其是占领南京后,军队问题更严重了。

纪律松散,导致军纪败坏,这样的军队,要想最终争霸中原、夺得天下,根本就是痴心妄想。而且那时的朱元璋,虽然表面威风,可暗地里潜藏的威胁,却让他如坐针毡。

元朝仍在北方艰难维持着帝国的统治,至于南方,陈友谅拥兵自重,张士诚割据一方,不巧的是,朱元璋统辖的南京等地,就夹在四家势力的最中间。论军事力量,他比不上陈友谅,论经济财政,他比不上张士诚,即便是如愿灭了两家统一南方,但想要一统天下,朱元璋还必须击败元朝最强的蒙古铁骑。

局势瞬息万变,要想做到高枕无忧,朱元璋就必须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为此,除了加强军队纪律,他不惜通过重金买战马、招降敌将等方式来提高军队战力,可效果依然达不到预期,直到朱元璋遇到了刘伯温。

1360年,刘伯温加入朱元璋势力,给朱元璋和他的军队打了一剂强心剂。针对农民起义难成这一难题,刘伯温提出了他独特的见解。刘伯温称,历代农民起义都无法避免九条错误,如果起义军无法根除这九条错误,那永远也逃不掉草寇流贼的本质。

朱元璋闻言后并没有气恼,反而重用刘伯温,同时针对这九条错误,对军队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

元至正二十二年,朱元璋设大都督府,正式确立军规二十二条,同年在南京设刑法台,斩首二十二名犯事军官,震慑全军。通过种种森严军纪和制度,朱元璋所率军队如脱胎换骨般,迅速崛起。

同时为弥补军队巨额开支,朱元璋推行屯田制,要求军队不仅要自己种地,还要帮助地方进行生产和发展,长此以往,军队战斗力越发强盛,而且气势十足。

军队的强盛,也让朱元璋逐鹿中原的信心倍增,1363年,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围攻洪都,结果朱元璋军队在劣势的情况下,竟严防死守八十五天,不仅让陈友谅计划落空,更为朱元璋的反扑赢得了时间。

同年七月,朱元璋反攻陈友谅于鄱阳湖,在面对三倍于自己的陈友谅军队时,朱元璋军队临危不惧,巧妙运用火攻击败了陈友谅。击败陈友谅后,朱元璋立马乘胜追击,进攻张士诚政权。

众所周知,张士诚军队最擅长防御战,所以朱元璋军队久攻不下,双方僵持数月,最终明朝不得不动用名为“襄阳炮”的重型火炮,在炮兵骑兵步兵多兵种协同作战中,朱元璋军队历时八个月,终于消灭了张士诚政权,基本完成对南方的统治。

此时,朱元璋将目光调转北方,满脸凝重。因为自元朝末年以来,还没有任何一支农民起义军北伐成功,可朱元璋的军队却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究其原因,除正确的战术和策略外,明朝军队那严明的纪律和刻苦耐劳的精神更是他们制敌的重要武器。

太原之战,朱元璋军队虽然陷入危境,但在将领徐达的带领下,军队连夜袭营,殊死一搏,歼灭四万,俘虏四万。定西沈儿谷之战,朱元璋军队在兵力劣势、后勤劣势的情况下,与元朝军队数日对峙,最终成功将元军拖得筋疲力尽。

见元军疲态尽显,朱元璋军队果断夜袭元军大营,大败元军,而全军覆没的扩敦帖木儿,只能仓皇逃窜,不敢再战。这场战斗,可以说是自成吉思汗以来蒙古骑兵遭受打击最大的一次战斗,而朱元璋和他的军队也通过这件事证明了他们的勇猛和刚烈。

明朝建立后,明军低调驻守边境,继续上演着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不朽战歌。

本文由#挥墨历史#创作,喜欢请关注。

本号已签约“维权骑士”,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您尊重原创,遵守道德底线。

看完文章觉得不过瘾?挥墨君还给大家准备了历史纪录片大礼包(不定期更新),只要关注并私信我,私信发送文字“历史纪录片”即可获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