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時期是明朝晚期的轉折點,對於萬曆年間的人物分析也大都建立在這一認識基礎上,所以如何較爲準確的認知這一時期,認知明朝,我們需要知道三件事。

第一,張居正的改革。張居正改革的主要就是關於明朝的稅收問題,張居正改革的實質,是恢復明朝朝廷對明朝社會基本情況的掌控。無論考成法還是清丈田畝,都是重建制度體系的工作。至於社會上比較關注的收稅以白銀計算的事情,在貨幣史上固然很重要,不是主要性質。這主要還是一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介質替換事件。類似於近現代的廢兩改元,表面介質的更換反映了實質內容的劇變。

張居正死後,明朝立即對張居正進行了清算。這其中,可能包含有明神宗對權臣的錯誤理解。因爲,傳統儒家經常講解的歷史故事題材之一,就是權臣如何對付皇帝、皇帝如何剷除權臣。這些故事裏面儒家的學者們從來不解釋權臣是怎麼來的,皇帝是怎麼來的,有沒有維護皇帝的權臣,以及普通大臣爲什麼都是忠的。明神宗對張居正的態度,影響到了對張居正處置得輕重程度。但是,執行者都是老官僚。明神宗不明白,他們也不明白嗎?而且,輕重只是皮毛,核心問題在於爲什麼張居正死後明朝很快就對張居正進行清算,這是個比較大的問題。

第二點就是萬曆不上朝。萬曆不上朝的事情,很多人也在談,有人提出他身體不佳,因爲長期鎮痛導致麻醉劑成癮,所以上朝比較困難,以此爲他開脫。這事兒其實不大。因爲明朝處理政務的主要形式不是上朝,所以上朝本來就不是一件特別必要的事情。

明朝本身有內閣,內閣會議,司禮監票擬,諸如此類的制度,政務大多需要這些會議來處理。上朝這種傳統形式,已經不是明朝政治運作的主要形式。這就好像現代政治的頂級行政會議大多是內閣會議,一般不需要國王、皇帝、總統親自召開全體會議,你不能因此就說他們怠政,說首腦們一年才上一次朝。萬曆年代比較有危害的行爲其實是缺官不補的問題。這個問題的關鍵也不在於說缺乏決策者,因爲可以有很多人代理。問題在於影響了培養後繼者。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危害。可是這個危害也不盡然是不利的。萬曆皇帝時代固然缺官不補,萬曆一死,太子新君即位,新皇帝就很容易通過補授官缺而獲得政治加成,政治上會比較穩定。這是一個長遠看有一些危害、但是隻要新皇帝正常在位、好處比壞處甚至還多一些的事情。

第三點就是打仗。萬曆戰爭被認爲挖空了明朝財政、導致明朝滅亡。這件事和萬曆徵收礦稅等貪財行爲可以結合在一起看。一個很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明朝財政危機並沒有在萬曆時代爆發。這一問題真正爆發出來主要是在崇禎時代,中間隔了最短也有七年多。這一轉折的關鍵點有兩個。第一個,萬曆死後,明朝立即宣佈廢除了礦稅。第二個,天啓年間,明朝支出巨資修築遼西防線。都說開源節流,明朝是廢源增流,就這還撐了七年。值得一提的是,廢除礦稅,是在明光宗泰昌年間進行的,而明光宗泰昌皇帝在位僅僅只有一個月。換言之,廢除礦稅,是在明神宗去世後明朝官僚系統心目中最爲緊迫的一件大事。儒家有句話,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但是明朝官僚系統一個月都等不了,可以說一抔之土未乾,就已經人亡政息了。常言說人一走茶就涼,明神宗這是人一走茶就倒了,連涼都等不及。

所以說到底還是封建制度的問題,明朝的臃腫導致任何一個小的問題都被放大了,而很多問題總結到一起,即便是崇禎也沒轍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