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穿越到公元前278年,一位身材消瘦的老人徘徊在汩羅江邊。坐在船上的漁夫,認出他是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就問他爲什麼會在江邊?

屈原悲憤地說:“舉世皆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

漁夫不解其意,只是勸他離開,因爲江邊風大浪急,漁夫怕吹到這位楚國大臣。

但讓漁夫始料不及的是,沿江而行的屈原,突然縱身躍入了汩羅江,這位有着高貴靈魂和滿腹才華的浪漫詩人,最終選擇了以這種方式離開人世。

屈原,一個癡迷於詩歌創作,對生活充滿眷戀的詩人,爲什麼會選擇以這種慘烈的方式告別世間呢?

公元前340年,屈原出生於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家境優越,讓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在屈原的身上,散發着高貴而浪漫的氣質。

雖然出身高貴,但屈原卻經常遊走于田間、地頭及河邊,找一些樵夫、獵人、漁翁、蠶女等採集民間歌謠,然後把它們加以整理、吟誦,這爲他之後創造出文學的一種形式——楚辭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沒有投身於政治,那麼屈原就是一位浪漫而偉大的詩人,讀他的文字,細膩、溫柔而和煦,整個身心都是愉悅的。

比如這首詩歌:“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登白蘋兮弛望,與佳期兮夕張。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爲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

這是屈原寫的《九歌.湘夫人》,翻譯過來是: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極目遠眺啊使我惆悵。樹木輕搖啊秋風初涼,洞庭起波啊樹葉落降。踩着白蘋啊縱目四望,與佳人相約啊在今天晚上,鳥兒爲什麼聚集在水草之處?魚網爲什麼掛結在樹梢之上?沅水芷草綠啊澧水蘭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卻不敢明講。神思恍惚啊望遠方,只見江水啊緩緩流淌。

詩人以浪漫的情懷,寫出男女之間的相思,詩意纏纏綿綿流淌着柔情。只是才名於世,有時是好事,但有時也並不是好事。

屈原享有盛名,在二十多歲時就被楚懷王重用。可以說,踏入仕途,屈原就是把自己扔在名利場中角逐。

我們常說一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江湖必有紛爭,只是仕途中的紛爭更殘酷。

當時的楚國是個大國,但到戰國後期,諸侯之間的戰爭更爲激烈。秦國通過商秧變法實力大增,有着統一六國的野心。

當時的屈原官至左徒,僅次於宰相,負責對外接待和應對各諸侯事情,可以說是楚國的核心人物。

屈原高瞻遠矚,意識到這一點。

所以,屈原的主張是“聯齊抗秦”,再找機會實現六國統一。

縱觀當時局勢,屈原的主張是很好的政治謀略。但是,他的雄心壯志,一直被各路小人所阻,謠言如同利箭,最終將他刺得體無完膚。

《史記》上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

有一次,楚懷王讓屈原草擬一份法令,這份法令屬於國家機密。所以,屈原正在寫的時候,一位平時就很妒忌他的士大夫,想要搶先看。

屈原自然拒絕了對方的要求。結果,這位士大夫就在楚懷王面前造謠言,說屈原目中無人,總是自誇海口,說任何法令起草和頒佈,如果沒有他就不成。

楚懷王聽了很不爽,漸漸地就疏遠了屈原。

畢竟,楚懷王當初就是欣賞屈原的才華,才委以重任。結果士大夫的謠言,離間了的君臣之間曾經的信任。

《菜根譚》中有句話說的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而屈原是位詩人,骨子裏是浪漫的,心裏是裝滿情懷的,卻唯獨沒有防人之心。

屈原並不知道有人中傷自己,依然盡職工作。而他的盡忠盡職,在楚懷王那裏卻是越界的行爲。

楚國內部小人橫行,讓人防不勝防,而外部也有人妒忌屈原,爲屈原改革內政、振興楚國製造種種障礙。

秦國的張儀出使楚國,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張儀悄悄勾結賄賂了楚懷王的寵妃鄭袖,還有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共同破壞齊楚聯盟。

結果,屈原去齊國無功而返。但是,本應殺掉張儀的楚懷王,卻聽信寵妃的話而放走了張儀。

屈原很生氣,質問楚懷王爲什麼不殺了張儀,而是放走他呢?

楚懷王也後悔,但懷王也是要面子的,心裏又對屈原的質問很不爽。

再加上,楚懷王昏庸,在身邊人忽悠下,竟然和秦國聯姻,導致屈原提出來的“聯齊抗秦”的政治主張失敗了。

任何事情出現差錯,總要有人背鍋。於是,屈原就成了罪人,被楚懷王下令放逐到漢北,也就是現在的湖北一帶。

因爲謠言而被一個人誤解了,這隻能說是煩惱而已。如果被許多人誤解,這就是悲劇。

很不幸,屈原已經走上了悲劇的路。如果此時回頭,果斷放棄仕途,不再關心家國,而只關心自己和詩歌,或許就不會有後面的悲慘結局。

屈原不肯屈服。

即便被放逐,屈原也沒有向權貴低頭,骨子裏的靈魂是高貴的,是不容褻瀆的。

在放逐期間,屈原把精力投入到創作之中,也就是在這憂憤之時,屈原寫下了《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從詩句中不難讀出,屈原空有“博聞強志,明於治亂”之才,卻無施展之地。

在此期間,屈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同時開創了新詩體——楚辭體,也叫騷體。

屈原的《九歌》《天向》《九章》等等,都是以騷體風格呈現,可以說是給沉悶的詩歌世界注入新的活力。

後世也有許多名家,比如東方朔、劉向、宋玉等人在創作上,開始對屈原的楚辭進行模仿。

西漢時期的劉向,還曾編輯16卷詩歌,因爲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詩卷定名爲《楚辭》。

屈原的楚辭體詩歌,詩意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每每讀下來,都是那麼的激揚、熾熱,偶爾也細膩、纏綿。詩人的浪漫情懷,注入詩歌中,既有濃郁的情感,也有深遂的思想,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然而,才華終究無法與殘酷的政治搏弈。屈原的悲劇人生就在於,骨子裏的愛國情懷,讓他難以割捨,最終將自己葬送。

公元前301年,秦國討伐楚國,並且佔領了多個城池。同時,秦王邀請楚懷王參加會盟,屈原等一些忠臣,認中其中有詐,力勸楚懷王拒絕。

但是,楚懷王在兒子子蘭的慫恿下還是去了,結果被扣留,三年後死在秦國。這件事對屈原打擊很大,同時也很悲憤,但又無奈又無力。

後來襄王即位,屈原本着振興楚國的願望,用心輔佐襄王,以期讓楚國恢復強國,但是襄王偏聽偏信,在子蘭等人的謠言中,又把屈原放逐。

儘管心有不甘,屈原依然堅信,終有一天會讓楚國變得強大,而全然忘記自己被放逐的兇險。

屈原的第二次流放是前往江南,路途遙遠且環境惡劣。屈原忍受着身心巨大的創傷,充滿溫情地寫下“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的詩句。

但這願望,終究沒有實現。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國都郢,屈原面臨最好的選擇方式就是離開楚國。但是,屈原對故鄉的熱愛和眷戀,不允許他做出這樣的選擇。

屈原沒有遠走他鄉,在楚國巫郡攻破時,他絕望地徘徊在江邊,說了最後一句“寧葬魚腹,不染塵埃”之後,跳下了汩羅江。

一個被謠言扼殺的高貴而浪漫的偉大詩人,就這樣帶着對故國家園的眷戀沉入江中。

縱觀屈原一生,既有報國之心,也有濟世之才,但卻沒能擺脫掉謠言的中傷,謠言如同利箭,將他刺得體無完膚。如果說楚國被滅讓他絕望,不如說謠言讓他無力招架。

人最怕的不是面對面真刀真槍,而最怕的是暗處射來的冷箭,讓人防不勝防。

屈原至死都沒有明白,自己如此忠心爲國,坦率做事,爲何屢屢被迫害?那就是來自於暗處的謠言,最終離間了君臣關係,才讓他的報國之志落空。

屈原走了,葬身於汩羅江中。而他走的那天,是農曆5月初5 。楚國民衆知道後,爲了不讓屈原的屍身遭魚、龍吞食,紛紛朝江裏扔食物。

後來傳說,他的妻子夢到屈原告訴她,民衆們用來祭奠他的食物,都被蛟龍搶走了。

因爲蛟龍畏懼五色絲及竹葉,所以,他的妻子就用竹葉包成了糉子,上面用線纏繞,就是現在的糉子。

從此,民間有了端午節,端午節有了喫糉子的習俗。後來的賽龍舟活動,據說也與屈原有關,說楚國民衆想划龍舟去救他。

屈原很偉大。雖然出身富貴,富有才情,但他卻把自己的一生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沒有置身事外,即便遭遇不公,依然沒有退縮。

屈原爲世人留下寶貴的知識遺產,那就是他開創的獨一無二的楚辭體,而他的代表作《離騷》,不僅感情熾熱,文字優美,同時具備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更是讓世人驚歎。

擁有高貴靈魂的詩人屈原走了,即便是死,也沒有向權貴低頭;擁有浪漫情懷的詩人屈原走了,身後留下新詩體,以及許多優秀的詩歌供世人欣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