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教导我们,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如爬梯子一样,这样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佛家许多修行,也是如此,有次第修行之分。但在佛家,有一门学问,与之不同,那就是中国的禅宗法门,禅宗有顿渐之分,禅宗六祖顿悟法门的提倡,在唐宋时期,给佛教带来了兴盛。

禅宗提倡的顿悟法门,一念悟,顿同诸佛;一念迷,就是薄地凡夫。可见,顿悟法门在迷与悟之间的差距很大,有可能在你深处逆境时,或深处各种无明烦恼时,一念之间就可以改变你的生活状态,改变你的思想,让你清净自在。

禅宗的法门,讲究根性之分,不同的根性,修行的次第方法不同,唯独顿悟法门,不由言语道断,讲究心心相应。就如世尊在拈花会上,拈花示众,与弟子迦叶尊者的破颜微笑,以心传心,就能会心得道,代代相传。但是,古今往来,中国史上的佛教禅门悟道高僧不少,在迷与悟之间,我们如何才能用文字言说开悟呢?

谈起开悟,对于一个没有开悟的人去言说开悟,可说是无稽之谈。但是,佛教禅门,除了顿悟,还有一法门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那我们如何去理解呢?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说: “人生最终的目的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觉醒和思考,也是佛教一直以来所提倡的,好比如禅宗的禅修静坐,也是通过思想的进步,达到“定”的境界,从而生起人们本有自在的本性,本有的智慧。

很多人认为,禅宗的禅修静坐,追求的是“无念”和“空”的境界。其实,无念,并非让你无所念,就如《坛经》说的: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它是教导人们心不染尘,专注一念,从而得般若三昧,要得自在解脱的境界。

佛教的“空”也并非没有,它是因为佛陀证悟缘起的定律,让人们懂得世间的万事万物本就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让我们不要有所执著,有所分别。所以,对于一个未开悟者,通过对古贤大德的言说及般若文字,大茶经更认为,禅修静坐在心不起分别,心不起烦恼下,思考当下的境遇,专注于一心,是解决一切当下迷离的觉醒方法。

而这种方法,就如禅宗一句名言说的“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之法。因为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问题,事多嘈杂,如果我们一事归一事,在禅修打坐时,用自己的各种疑问去解决当下事,通过打坐心定的状态,更能找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引用一个网络中无名者的叙述,他说:一个人要获得这种觉醒与思考的能力,最初的源动力乃是由于怀疑,正如大文豪莎士比亚所说:“怀疑是大家必须通过的大门口,只有通过这个大门口,才能进入真理的殿堂。”

德国的哲学家阿伯拉尔说:“怀疑把我们引向研究,怀疑使我们认识了真理。”所以,小疑小悟,就如我们遇到问题,要有疑问,我们就会去探索,突然认识到真实本身,它也是一种悟;大疑大悟,就像佛陀的大疑问,从而通过修行,不断的思考,从而证悟。如果我们对事事毫无疑问,不假思索,即不疑不悟,就难以得真实的智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