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海淀初三一模考试早已结束了,前段时间,由于我忙于高三教学,未能抽出时间写关于中考的文章,结果有初三的粉丝反映,很想知道我对中考作文的解读。现在我以海淀初三一模作文为例,发表个人看法。

2020海淀初三一模作文的第一道,是这样的——

试题先给出了“疾风知劲草”的出处,接着给出了对“疾风知劲草”的解释。

在对“疾风知劲草”的解释中,不但给出了其本义,更给出了比喻义或引申义——这就使这道作文的难度降低了。

现在的北京中考高考语文试题中,都有古诗阅读内容,我认为,这道作文,完全可以直接以“疾风知劲草”为题,让学生作文,不必出现任何解释——这样反而更好!

既然古诗阅读是必考内容,那么读懂“疾风知劲草”的含义,也就成了考生的必修课,是考生的分内事。读懂了,自然可以顺利作文,读不懂,那也不能怪试题。

干净利落地以“疾风知劲草”为题,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

考生可以直接入题,不必写真正的“风”和“草”。

本来,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就有实指和虚指之分,如果仅仅限于实指,那就流于肤浅;往往只有从虚指下手,才能理解其深刻含义。

首先,要弄明白“疾风”和“劲草”的含义

明明题目中已经给出了“疾风”和“劲草”的解释,为什么在这里还要考生理解其含义?

题目中给出的解释,只是大方向上的含义,不是具体含义。仅仅根据那个解释,还不能说一定能写出文章来,而只有做到其含义的具体化,即“疾风”和“劲草”的具体所指,文章能在细节上有了着落。

“疾风”指困难和危险,这还不够,考生要把这种困难和危险具体化,化大为小。“劲草”也是广泛的称呼,考生也要把它化大为小,进行具体化演变。

在体育测试中,有的同学面临体育难度的考验,这就是困难;强者自然会战胜这种困难,这就是“劲草”。这是具体化的一个例子。

2008年大地震中,我们的四川同胞表现出了坚强不屈的意志,其他同胞纷纷抻出援手。地震,无论是对四川同胞来说,还是对其他同胞来说,都是一场灾难。这种灾难,无疑就是“疾风”;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共同抗灾,度过了这一难关,表现出了顽强的精神。这种顽强就是“劲草”的品质!这又是一个例子。

如果你不提2020年这个春天的疫情,当然同样可以成文,但如果你不提疫情,那你的文章就会逊色,因为脱离时代而逊色

2020春天的疫情,就是“疾风”;全国人民共同抗疫,表现出了高度的自觉性,令世界瞩目,这就是“劲草”!

其次,要搞明白“疾风”和“劲草”的关系

“疾风”和“劲草”的关系是要重视的一个关系。

“疾风”是背景,是考验“劲草”的力量所在;“劲草”是主力,是冲锋在前的急行军,是勇于担当的中流砥柱。

“疾风”是为考验“劲草”而存在的背景,“劲草”正是在“疾风”的考验下才显出英雄本色的主角!二者是衬托和突出的关系。

只突出“疾风”,是一种跑偏;脱离“疾风”空谈“劲草”,同样不符合题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