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维摩诘大概是最理想的居士,他出入于任何场合都受人尊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热情,生活在世间又能觉悟世间,还把解脱之道带给他人。

理想的居士不失“大悲心”

理想居士不一定是人群中的领袖,但一定是走到哪里都受欢迎的人。这是因为,一般居士学佛之后,虽然践行三皈依、守五戒,做到以善为本,却容易和社会疏离,久而久之,反而会产生孤僻的性情,越发冷漠、不近情理。尤其是久处室内的居士,与外界隔绝,对一切都感到很淡漠,缺乏激情,还误以为这样就是习禅的境界。

而为理想的居士,是发大悲心和发菩提心兼具:发大悲心就是眷顾众生,发菩提心是在世俗生活中进行出世的修行,即俗称的“修道”。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础,没有对众生的大悲心,也会忘失菩提心,更不是大乘菩萨该具有的德行。

佛陀授给居士四种处世法则,即“四摄法”,如能践行,就必定具人格魅力,会受到世人爱戴。

居士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则:四摄法

1、布施

在佛教中,布施的功德非常大,是最能表达佛教慈悲精神的手段。只要与社会人群打交道,佛教就鼓励布施,它被列在六度之一,是修行证果的重要途径。在家居士一般资产比较丰富,能够通过捐钱供养三宝、赈济贫病等积累功德,既是修行的一种,也是菩萨精神的体现。

2、爱语

用和悦的态度与他人谈话,为大悲心在语言层面的自然流露。居士一般社会地位高,与世人交谈就要懂得以爱抚和慈善的言谈,将佛法的光明温暖到世人心中,而不是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

3、利行

利益众生的实践。居士修行,就应该比出家人更多想着社会群体的利益,因为出家人已经出了凡尘,对俗务有所避,而居士却更方便教化、服务众生。

4、同事

指居士与世人同处共事,就应该融入社会,随着角色的需要而领导社会、感染社会,如释迦摩尼佛在菩萨阶段的随类应化、观世音菩萨经常化身俗世中都是如此。

居士的魅力一大半来自于懂了佛法之后,更能以善心对待一切众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