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殲-20重型隱身戰鬥機之外,哪款戰鬥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強的雙發重型戰鬥機?在比較一圈之後,殲-16多用途戰鬥機恐怕會是最後的得勝者。

從上世紀90年代蘇霍伊設計局的蘇-27SK重型戰鬥機正式進入中國算起,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不僅實現了蘇-27“側衛”系列重型戰鬥機的國產化,還根據我們自身的優勢,不斷在“側衛”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最終鍛造出了殲-16多用途戰鬥機這柄利劍。

中國空軍早期的蘇-27SK

在殲-20重型隱身戰鬥機以爭奪制空權作爲自己首要任務的情況下,殲-16多用途戰鬥機就需要承擔包括輔助殲-20奪取制空權,執行戰役級別的戰區防空遮斷任務,並相機主動出擊,對敵方的重要目標執行外科手術式的精確打擊。

殲-16已成殲-20之下的戰力核心

那麼,作爲一款以蘇-27“側衛”系列重型戰鬥機爲基礎發展而來的國產多用途戰鬥機,殲-16多用途戰鬥機是否有能力勝任這些重要的作戰任務,殲-16多用途戰鬥機會是蘇霍伊戰機在中國發展的最後一件作品嗎?

北風南吹——殲-16多用途戰鬥機的誕生之路

從後冷戰時代開始,蘇制蘇-27“側衛”系列重型戰鬥機和美製F-15“鷹”系列重型戰鬥機,就成爲了東西方重型戰鬥機性能對決的代表性作品。

得益於蘇聯中央氣流體學院對蘇-27進行了充足的風洞試驗,“側衛”系列重型戰鬥機在氣動外形方面相比美製F-15系列重型戰鬥機擁有相當大的優勢。不過,因爲當時蘇聯在電子產業方面相對比較落後,所以“側衛”系列重型戰鬥機和“鷹”系列重型戰鬥機的整體性能差異並不大。

電子管

和美國選擇集成電路作爲自己航電發展方向不同,蘇聯早期將電子管作爲自己航電系統的主要發力點。從理論上來講,集成電路能夠做到的,電子管也能夠做到。但問題是集成電路能夠隨着相關技術的進步,將體積做小,而電子管卻做不到。如果要達到同樣的使用效果,一小塊集成電路板能做成的事,就需要相當數量的電子管才能夠完成。

而當時的第三代(現在的第四代)多用途戰鬥機,本來就需要追求將重量精簡到極致,電子管無法將體積做小嚴重影響了“側衛”系列重型戰鬥機性能的提升。當時的蘇聯軍用航空界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準備重新在集成電路方面追趕。但可惜的是蘇聯解體讓這一計劃中途夭折,最終讓美國在電子產業方面的優勢繼續擴大。

電子管無法縮小體積

而改革開放初期,因爲當時中國同歐美國家的關係還不錯,再加上趕上了當時部分歐美電子產業的轉移,讓中國開始逐步瞭解並掌握了集成電路的設計和升級辦法。而通過對殲-8系列戰鬥機的改進,讓中國開始對軍用戰鬥機的集成電路設計有了一定的心得。

以原裝整機的形式進口了一部分蘇-27SK戰鬥機之後,中國又和俄羅斯簽訂了協議,以來件組裝的方式開始組裝國產版本的蘇-27SK戰鬥機,這也就是國產的殲-11A戰鬥機,此時的殲-11A使用的還是俄羅斯原產的電子管航電系統,性能相比蘇-27SK並沒有太大的提升。

殲-11A就是國產化的蘇-27SK

在組裝了一部分殲-11A,對“側衛”系列重型戰鬥機的機體結構設計有了更深的瞭解之後,中國軍工人開始利用自己在集成電路方面的優勢,對殲-11系列進行改進,隨着配套發動機的實裝,逐漸研發出了殲-11B戰鬥機、殲-11BS戰鬥機和殲-11D戰鬥機等新型號。

不過,無論是殲-11A、殲-11B、殲-11BS戰鬥機還是殲-11D,都和俄製蘇-27“側衛”系列戰鬥機一樣,屬於擅長空戰的空優戰鬥機。相對於當時已經着重強化的防空力量,中國反而在對地/對海打擊能力方面出現了短板。

殲-11B開始戰力出現較大提升

考慮到短時間內無法直接研製出一款能夠兼顧對地攻擊的多用途戰鬥機,再加上當時國產“飛豹”系列戰鬥轟炸機已經大規模量產,勉強能夠滿足使用需要。於是中國海軍航空兵選擇從俄羅斯進口了部分蘇-30MKK/MK2戰鬥機,作爲對地/對海攻擊的高端機種使用。

在使用蘇-30MKK/MK2戰鬥機之後,中國海軍航空兵發現了蘇-30MKK/MK2戰鬥機和蘇-27系列戰鬥機上的不同,於是放棄了直接在國產殲-11的基礎上研發多用途戰鬥機,而是選擇以蘇-30MKK/MK2戰鬥機爲基礎,研發一款專用的多用途戰鬥機,這也就是後來的殲-16多用途戰鬥機。

海軍航空兵的蘇-30MK2多用途戰鬥機

換言之,蘇霍伊設計局的蘇-27“側衛”系列戰鬥機在中國並不是只有一條發展路線,而是分別以蘇-27系列和蘇-30系列爲基礎,分化出了殲-11系列重型戰鬥機和殲-16多用途戰鬥機兩條線路

多用途戰鬥機和戰鬥轟炸機的差別——殲-16多用途戰鬥機的核心優勢是什麼?

很多人經常會將戰鬥轟炸機和多用途戰鬥機兩種機型混淆,嚴格地說,這兩種機型還是存在較大不同的。和傳統的空優戰鬥機相比,戰鬥轟炸機更強調對地攻擊能力,比如“狂風”戰鬥轟炸機、“飛豹”戰鬥轟炸機都屬於此類戰機,擁有超低空突防攻擊的能力,但是相對的,空戰能力也較弱。

“飛豹”的自衛能力就弱了點

多用途戰鬥機也被稱爲“雙重任務”戰鬥機,可以在場外對機載航電系統進行修訂,讓戰鬥機根據實際需要調整自己的相關參數。通俗點講,就是相對於戰鬥轟炸機,多用途戰鬥機在對地攻擊和空戰方面均有所顧及。即使是遭遇上對方的空優戰鬥機也還有一戰之力,美製F-15E“攻擊鷹”戰鬥機,以及俄製蘇-30系列戰鬥機都屬於多用途戰鬥機。

F-15E是標準的多用途戰鬥機

在中國海軍航空兵還沒有引進蘇-30MKK/MK2戰鬥機之前,爲了掩護“飛豹”戰鬥轟炸機的安全,海軍航空兵每次還需要再出動一定數量的空優戰鬥機來掩護“飛豹”戰鬥轟炸機執行攻擊任務。而進口的俄製蘇-30MKK/MK2戰鬥機則可以自行展開攻擊任務,和“飛豹”戰鬥轟炸機相比優勢明顯。

那麼,作爲中國國產的第一代多用途戰鬥機,殲-16多用途戰鬥機的核心優勢又是什麼呢?當然是綜合使用效率提升所帶來的效費比優勢

殲-16擁有相當不錯的效費比

現代戰鬥機的綜合使用效率由出動能力、單次出動效率、單任務效率和彈藥效率組成的

出動效率是指某型戰鬥機在單日內的出動頻率,根據官方媒體的說法,殲-16多用途戰鬥機因爲機體優化和航電系統易維護的特點,其出動效率和五代機相當。單次出動效率是指在單次出動的情況下,戰鬥機能夠完成多個不同任務點的作戰任務,殲-16因爲航程遠、載彈量大並且航電系統設置靈活,因此在這方面也沒有問題。

殲-16的護航需求小

單任務效率可以通俗的理解爲在作戰時和對方戰鬥機的交換比,而彈藥效率則是指在面對同樣目標時,能夠以最優性價比的彈藥消耗來摧毀目標。在這兩個作戰指標上,殲-16多用途戰鬥機同樣因爲航電系統和載重優勢上,和中國傳統戰鬥機相比佔有優勢。

可以看到,殲-16多用途戰鬥機強調的是“均衡性”,需要兼顧對地攻擊和爭奪制空權的需要。這也是現代戰爭戰場狀況複雜化下的通常做法,一架殲-16多用途戰鬥機,就能夠完成一架戰鬥轟炸機和一架空優戰鬥機共同出擊時所執行的任務,在效費比方面優勢明顯。

殲-16D會是中國“蘇霍伊”的極限嗎?——五代機時代下殲-16的發展方向

殲-16多用途戰鬥機目前所遭遇的最大問題,和目前世界上主流的第四代多用途戰鬥機一樣,就是在五代機時代已經到來的情況下,面對越來越多的第五代隱身戰鬥機,像殲-16多用途戰鬥機這樣的常規戰鬥機,發展方向在哪裏?

美國F-15E“攻擊鷹”多用途戰鬥機選擇的是在強化自己隱身能力的同時,繼續增強自己在載重量和多用途作戰方面的優勢,進而提升自己的效費比。換言之,就是以“實用價廉”爲賣點,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擁有一部分隱身設計的F-15X多用途戰鬥機,就是這一想法的產物。

擁有一定隱身能力的F-15X

不過,殲-16多用途戰鬥機並沒有採用這一發展方向。因爲蘇霍伊系列戰鬥機在氣動外形方面佔有優勢,如果選擇強化殲-16的隱身性能,機動性等指標數據就會出現下滑,最終得不償失。

所以,殲-16選擇和殲-11D、殲-15D一樣,選擇強化自己的電子戰能力,以免對第五代隱身戰鬥機的挑戰

殲-15D電子戰機

美國空軍在以往的模擬空戰中,發現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憑藉着自己在電子戰方面的優勢,多次成功“擊落”了F-22隱身戰鬥機和F-35系列隱身戰鬥機。

當然,並不是說只要將殲-16多用途戰鬥機升級爲殲-16D電子戰飛機,殲-16D就能夠吊打第五代隱身戰鬥機了,畢竟在超音速巡航等方面,第五代隱身戰鬥機還是擁有相當大的作戰優勢。殲-16D最多就是配合殲-20作戰,或者是在單獨執行任務時增強自保能力。

試飛中的殲-16D

殲-16D電子戰機基本上也就是中國版“蘇霍伊”戰鬥機發展的極限了,畢竟隨着殲-20和FC-31開始完善和發展,再加上國產隱身無人攻擊機技術的進步,未來的戰場下的攻擊任務,完全可以交給有人隱身戰鬥機和無人隱身攻擊機聯手執行,再在殲-16上做文章,能夠帶來的效益增幅十分有限。

圖源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