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歷史偵查處

主題:爲什麼中華文明能夠吊打西方三大文明古國?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這是出自《左傳·定公十年》的一句對華夏民族的腳註。而《尚書》也說:“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因此,從華夏民族的定義上來看,有三層意思:一、禮儀文化博大精深;二、服飾章華精美絕倫;三、地大物博扼守中樞。

也就是說,華夏是一個地大物博處於中原之地的文化禮儀之邦。我想這就是對華夏民族的正確理解方式。

那麼,說的這麼玄妙,華夏到底是個什麼東東?其實,根據考古成果和史料的記載,華夏文明經歷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黃帝 、堯、舜、禹等時代。

而華夏的源頭根據考古的實錘源自大地灣文化、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這些文化都是沿着黃河流域依次鋪展開來的。

當時所謂的文化,不過是各個部落沿黃河獨自繁衍生息的場景罷了,只不過後來,隨着部落之間人口的增長和遷徙,部落戰爭日益加劇。

於是,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黃帝、堯、舜、禹等等,在激烈的戰爭中獲勝的部落族羣開始成爲了天下共主,來統治、治理其它部族,以上述族羣爲主體,兼容其它部族的文明誕生了,我們叫他華夏文明。

其實,準確來說,我們應該稱呼他們這種帶有部落聯盟性質的文明爲“諸夏”更爲貼切,不過,“諸夏”還是沒有“華夏”的好,無論是從族名;融合力度;還是向心力來說,“諸夏”不抵“華夏”。

且“諸夏”自炎黃大戰以後徹底融爲一體了,自此有了“炎黃子孫”一說,“華夏”較之於“諸夏”顯然更爲妥當,從此中華文明有了“華夏文明”的叫法。

不過,在華夏文明以後又出現了一個“漢文明”,這個“漢文明”又是什麼?

其實,說直白點,漢文明就是華夏文明的延伸。先秦以前生活在黃河、長江流域的人們統稱爲“華夏民族”。

秦朝滅亡後,漢朝建立,由於強大的漢王朝延續了近400餘年,周邊少數民族於是統稱生活在大漢王朝疆域內的民族爲“漢人”,也就是說“華夏人”是“漢人”的祖先;“漢文明”就是“華夏文明”繼承和延展。

“華夏文明”的說法一直延續到了清王朝的滅亡,清朝滅亡後,中國內憂外患,外有列強虎視眈眈、肆意瓜分;內有軍閥割據、戰火紛飛。

而“華夏文明”由於是以“華夏族”爲主體,兼容幷蓄了其它民族,對於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來說,要號召所有人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華夏族”、“華夏文明”的提法顯然不能從政治口號上調動更多人的積極性。

於是,“中華民族”、“中華文明”在國學大師梁啓超的首倡下,很快爲全國人民所接受。

但實際上,只不過是換湯不換藥而已,無論是“華夏文明”也好;“漢文明”也好,還是“中華文明”,其主體始終是以漢族充當“帶頭大哥”的文明體系。

華夏文明產生的源頭是以禮儀、倫理和道德“三駕馬車”爲主線,來制定部落聯盟的運行機制,來推動奴隸制的誕生的。

後來經過老莊孔孟等人萃取總結,以老家、儒家和法家“三家新馬車”爲首的華夏文明再次高速馳騁於歷史的快車道上。

那個時候的古人由於自然科學不發達,對自然有着先天的敬畏和恐懼,因此,鬼神宗教之說極爲流行,大凡解釋不了的統統歸結到了鬼神身上,因此,祭司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不過,對於當時的統治者,無論是三皇五帝時期的原始部落聯盟,還是夏商周的奴隸制王朝,乃至先秦以後的封建帝制朝代。

祭司雖然擁有較高的政治地位,但祭司的任命權力掌握在了君主的手中,祭司的作用只不過是被賦予占卜問卦、主持祭典禮儀和掌管天文曆法等職能。

說的好聽點,祭司在當時只不過是皇家權貴用來修飾自己的“門面”,壓根兒沒有形成一股能左右政治的勢力,更沒有形成某種高高在上的既得利益階層。

這個現象不管是從奴隸制的夏商周來看,還是從後來封建帝制下的元明清來考察,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從來沒有出現神權階級,更沒有出現西方那樣政教合一的國家體制。

餘秋雨在《行者無疆》、《文化苦旅》、《千年一嘆》和《中國文脈》四部著作中提出,三大文明古國實行了“政教合一”,“君權神授”的體制。祭司作爲神級般的存在,可以輕鬆左右國家走向,甚至“神權”遠遠凌駕於“皇權”的頭上,國王、君主不得不向代表“神權”的主教下跪行禮。

於是,國王由於有了“神權”的掣肘,無法施行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沒有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就不能保障文明的穩定發展,而“神權”的濃厚愚民迷信色彩又進一步限制了先進文明的誕生。

而與此對應的是,中國無論是從夏商周乃至到後來的元明清,在長達五千年的歷史上,歷代國君不外乎採取禮儀、倫理和道德來治理天下。

孔子是這方面的集大成者,因此,儒家成爲了歷來封建帝制王朝的治國理政遵循的標杆。

也正是由於古代中國實行“政教分離”、“世俗大於神權”的治國模式,在儒、釋、道、法、老等思想的雜糅治理下,中華文明不斷海納百川、兼收幷蓄,從而有了抵禦不同文明侵蝕的強大能力。

餘秋雨先生曾說:“中國文化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邊的枯藤老樹昏鴉”。

如果化用這段話,我認爲:“中華文明是汪深不見底的海洋,一切文明的河流歷經峯迴路轉、千溝萬壑,只要試圖同化這片海洋,最終必然會被這片海洋所同化”。

這也就是爲什麼中華文明無論遭到任何異族來襲,始終都能維持萬世一系而不曾“斷流”的奧祕之所在。

享譽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來了,匆匆又離去;古巴比倫光耀兩河,卻僅曇花一現;古印度稱雄南亞,卻是亡國滅種,唯有中華民族、中華文明至今長盛不衰。

原因何在?餘秋雨先生遊遍大地神州;訪遍世界諸國故址文明,憑藉着過硬的文學素養功底,他撰寫出了《行者無疆》、《文化苦旅》、《千年一嘆》和《中國文脈》四部宏篇著作。

暢遊上下五千年,遊歷世界五大洲,餘秋雨通過《行者無疆》、《文化苦旅》、《千年一嘆》和《中國文脈》歸納出了中華文明千年不朽的原因:即政教分離、儒家治國和中央集權三大因素。

不過只從“政教分離”這一點來看,中華文明足以輕鬆吊打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三大文明。

因此,餘秋雨先生的《行者無疆》、《文化苦旅》、《千年一嘆》和《中國文脈》是瞭解祖先的來龍去脈;通曉華夏文明的前世今生;啓迪智慧的經典法寶,是中國人不可不讀的文化素養書籍,是人類創造財富價值的必備奇書,是尋找人生真諦的良師益友。

四部煌煌著作暢銷長達二十多年,甚至其中數篇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作爲教材藍本,是中考、高考的重要參考考點。

作爲一名中國人,瞭解本民族的歷史文化淵源,探究中華文明未來的走向,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

也許,你還在爲深奧的古文頭疼不已;也許,你想學習國學,但不知道從哪本書開始;也許,你打算系統研究下中國文化、華夏文明,但不知道從何着手......

《行者無疆》、《文化苦旅》、《千年一嘆》和《中國文脈》四部書是開啓你通曉國學;理清中華文明脈絡;快速提升文化素養的必備精品。

請點擊下方購買:

往期精彩文章,鏈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