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這紛繁世間,總有人說你好,也有人說你不好,但只要我們做人做事無愧於心,就不必執着於他人評議。

無須看別人眼神,不必一味討好別人,那樣會使自己活得很累。當有人對你出言不敬,請不要在意,更不要因此而起煩惱。因爲這些言語改變不了事實,只能攪亂你的心。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孟子的精髓。

1、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窮達是身外事,只有道義是根本的,如孔子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進可攻,退可守,明哲保)身,進退自如;當窮困不得志時,以獨善其身的清高安撫失落的心,飛黃騰達時,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警誡自己。如孟子誇讚孔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孟子這番話可以說是儒家發揮最極致的理想主義

達則兼善天下是一種入世,而窮則獨善其身則是遁世。一生只做過小小彭澤縣令的陶淵明,看到社會的腐朽,知道自己無力改變,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不爲五斗米折腰”而辭去官職,避隱鄉間,過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以入世眼光來看,他的人生是很貧乏的,但若以遁世眼光來看,他卻很自由。

2、

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這是孟子評論樂正子的人品,並開出君子進德修業的六個境界,即善、信、美、大、聖、神,勉勵人修德向善達於聖境。學者傅佩榮認爲孟子此種說法,並非憑空幻想。他指出,孟子非常喜歡將事物分門別類,六重境界的第一境界是善,因爲人性向善,所以只要真誠面對自己,就會發現並實踐善,其次是信,可以解爲真,唯有自己實踐了善,才稱得上是個真正的人,完完全全實踐了善,這種充實感可以稱之爲美。而從內心發出德行的光輝,成爲大人物,進一步可以“化民成俗”,成爲聖人,最後達到“天人合德”的境界,便可稱爲神。

3、

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

孟子的辯解其實想說的是,真正能獲得湯的賞識的是因爲伊尹的內涵與思考,而不單單僅是依靠他的廚藝就能治理國家。最後,本篇名句也成爲著名的成語“枉己正人”的發源,意思是:自己行爲不正不義,卻妄想要去糾正他人。

4、

古之君子,過則改之。

聖人們從來沒有要求人不能犯錯,孔子甚至還說過:“聞過而喜”、“過則勿憚改;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話,因此可以這麼說,孟子的思想便是承襲着儒家一貫對待“過失”的一種基本態度。

5、

出於其類,拔乎其萃。

孟子的這一番話,可視做是他對孔子“孺慕之心”的終極體現。並且在這斷話中,孟子一方面點出了孔子的聖哲地位,而另一方面,卻也說明了一個重點,那就是無論孔子是如何的“拔萃”,但終究也與我們一般,都是“人”類。

6、

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一個人能夠在受到褒獎時,隨時擔心是否有“聲聞過情”名聲超過實際的才能之辱,那麼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懂得自省的優秀之人。春秋時期的介之推不但不喜歡“聲聞過情”,還創造一個新名詞,認爲“聲聞過情”的人是“貪天之功”。

7、

我意欲正人心,息邪說。

孟子的學生公都子問他,外面的人都說他喜歡爭辯,究竟是爲什麼?孟子回答說,他都是不得已的呀,他這麼做都是爲了發揚聖人的大道。孟子便從聖人之道的衰微,楊朱、墨子之道的興起,爲他的學生一一分析。而他最憂心的是天下充斥太多邪惡的議論,導致出現許多不端正的行爲,纔會讓時局如此混亂。

8、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的浩然之氣不僅表現在應對進退之間,也表現在他的文章上。蘇轍便曾如此評價孟子的文章:“今觀其文章,寬厚弘博,衝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歸究其意便是:文氣磅礴,直可流傳千古,澤被後人。

9、

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

在儒家的觀念中,出仕是讀書人理所當然的社會責任,孔夫子便認爲“不仕無義”,又誠如同孟子所說,一個讀書人如果失去官職,就好像諸侯失去自己的封國一樣。事實上,對儒家而言,出仕並不是爲了侍奉君主,或爲了自己的權祿,出仕是爲了“道”的推行,所以孟子纔會說:“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

10、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拔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之所以使用率高、流傳度廣,自然是由於有不少人習慣於違反自然,不懂得“順應自然”以及“不逆不悖”的道理,並且期望能以最快的方式達到最終的目的,殊不知如此一來反而適得其反、弄巧成拙。

11、

不直,則道不見。

“不直,則道不見”,足見孟子體認自己身負儒家學說的發揚重任,也讓孟子的口才發揮到極點。西洋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世稱“街頭哲學家”,也喜歡在街頭與人對談,透過討論的過程找到所謂真正的智慧。而在古希臘時期還有一個哲學學派稱爲“詭辯學派”,顧名思義這個學派的哲學家口才一定很好,而他們也喜歡透過演講的方式說服羣衆,最注重的理念也是圍繞在政治領域。事實上,詭辯學派的主要目的在於培養政治人物,而不是辯駁知識真理。

12、

當今之世,捨我其誰。

“捨我其誰”是一句朗朗上口的成語,其根源就是出自孟子的這一句名言。當孟子與充虞一同離開齊國時,充虞以爲孟子因爲受到不尊重的待遇,所以感到不高興。孟子非但不然,反而心平氣和地說道理給充虞聽。平治天下、捨我其誰?乍聽之下,以爲孟子充滿傲氣,事實上孟子是將天下大任放到自己肩上。然而,遇到齊威王這樣不識人才的君主,孟子的“捨我其誰”,多少帶有自我嘲諷的意味吧!

13、

彼一時,此一時也。

孟子說“彼一時,此一時也”,現在的情勢跟以前不一樣了,每五百年會出現一位明君,同時也會出現一位輔佐明君的賢者,但是從周朝開國到現在,已經有七百年了,照道理應該會有聖賢出現,但是到現在卻都沒看見。孟子很有志氣地說,要使天下太平,現在除了他孟子還有誰呢?他感受到這樣的天意,哪會有不高興的呢?

謝謝閱讀!喜歡小編的可以關注一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