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助力個人成長,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早年在魯國爲官,後離開魯國,帶領部分弟子們周遊列國13年。雖是苦口婆心宣傳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勸說諸侯們要心懷仁愛,但最後也是對牛彈琴、無功而返。

孔子去世後,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多年後,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孔子的再傳弟子,他身處的年代是戰國初期,與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間隔近200年。孟子學成後,也學着孔子那樣周遊列國,遊說於各國君主之間,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是最後也是沒有成功。晚年回家後,孟子和弟子萬章等著《孟子》7篇,記錄自己的思想和言論。孟子去世後,被後世尊爲“亞聖”,與孔子並稱“孔孟”。

01

爲什麼孔子、孟子游說諸侯列國,都不成功呢?我們來通過《孟子》書中記載的一個小故事來一探究竟。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

孟子的腦子中全部都是仁義道德,希望諸侯們實行“仁政”,而以梁惠王爲代表的列國諸侯們腦子裏都是利益。一個唯利是圖的人,你和他談大道理,當然是行不通的。

雖然諸侯們大都熱情款待孟子,但孟子看見諸侯們利慾薰心的樣子,於是無所顧忌地批評國君。比如,孟子責備梁惠王是“顧左右而言他”,無話對答,左顧右盼,敷衍搪塞;孟子見完梁襄王,直接撂下一句話“望之不似人君”,遠遠望去不像個國君的樣子。

02

孔子、孟子和諸侯國君主之間,爲什麼不能達成意見統一呢?因爲他們之間,相差着2個人生境界。

哲學家馮友蘭在《人生的境界》這篇文章中將人生境界劃分爲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一個人對我外物的“覺解”越高,其境界也越高。

顯然,春秋戰國各諸侯們的人生境界屬於第二個等級的功利境界,因爲他們熱衷於開疆拓土,南征北戰,稱王稱霸,心裏想的都是怎麼使自己強大,怎麼獲得更多利益。

正是因爲如此,孔子孟子的儒家學說沒有打動諸侯,反倒是兵家、法家、縱橫家更加符合君主們自私自利的心態。所以兵家的代表人物孫武,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縱橫家的代表人物蘇秦,都成了諸侯們的座上賓。

比如說,蘇秦以縱橫之術遊說各國,深得諸侯賞識,又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風光無限。

那麼,孔子和孟子的人生境界屬於哪一個等級呢?當然是在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當中來選擇。

道德境界,就是指所作所爲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標準,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顯然,儒家所說的“正其義不謀其利”就是屬於這一種。這麼看來,孔子孟子是屬於道德境界嗎?

其實不然?因爲孟子認爲所有人都是“天民”(天生就是平等的,有教無類,人人皆可爲堯舜),不僅是社會的一員,還是宇宙的一員。有這種覺悟的人,不僅達到了道德境界,還上升到了天地境界。

所以,像孔子孟子這樣的聖人都是處於“天地境界”,正如《人生的境界》書中所說:“生活於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於天地境界的人是聖人。”

如此看來,孔子和孟子的人生境界與諸侯們的相差2個境界,前者是天地境界,普愛衆生,後者是功利境界,自私自利,當然是話不投機半句多。正如莊子在《外篇·秋水》所說: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03

既然我們已經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又該如何解決呢?大家不妨來一起讀讀曾國藩早年寫的一篇名叫《原才》的文章,或許可以有所啓發。

曾國藩說:社會風俗醇厚或淺薄的根源,通常來自於一兩個人對崇高理想的堅守而已。世間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能夠出現一兩個賢能且有大智慧的人,那麼衆人都會推崇他爲領袖並聽從他的指揮。

如果這一兩個賢能且大智慧的人,歸附正義,那麼衆人就會跟他們一起慷慨赴義;如果這一兩個賢能且大智慧的人崇尚名利,那麼衆人也會和他們一道追逐名利。而且,這一兩個賢能且大智慧的人,越是位居高位,對普通大衆的影響也就越大。

比如說,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君主們,他們追名逐利,下面的老百姓也學習效仿,便形成了一種不好的社會風氣。如果位高權重的諸侯們開始覺悟,從功利境界提升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那麼老百姓們也會變得更加有道德、有覺悟,社會的不良風氣也會得到有效扭轉。

04

讀史可以明智,鑑以往而知未來。我們從歷史當中找到現在社會的許多影子,因爲歷史總是驚人地不斷重複,或者說“人性就從來沒有改變過”。

比如說,現在人喜歡沉迷於膚淺的享受,喫喝玩樂,屬於自然境界;又有很多人熱衷於追名逐利,屬於功利境界。因此,樂於追求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少之又少,所以社會上總是君子少而小人多。

當我們發現自己因爲做君子顯得另類,顯得與衆不同的時候,我們應該多想想當年孔子孟子的遭遇。人間正道是滄桑,多年後,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和學習儒家思想,並認可孔子和孟子的學說。一個好的思想或靈魂,都是需要時間沉澱的,不要急,不要慌。物質可以滅亡,但是精神將永不朽!

今日話題:

您覺得自己屬於哪種人生境界呢?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動!

跟着琢磨君一起,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賬號,並在下方點贊、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