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正確的“社會觀”是:“認真的人”是大力提倡的,認真做事的人是受到世人尊重的;“不認真的人”是遭人詬病的,不認真做事的人是不受歡迎的。然而,任何事情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如果“認真的人”屬於普遍性這一羣體,那麼“不認真的人”就屬於特殊羣體了。不過,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所以,有時“認真的人”是不受歡迎的,而“不認真的人”卻倍受歡迎;甚至“認真的人”沒喫沒喝而“不認真的人”卻有喫有喝。此事現實常有耳聞,卻未料孔子就是一個不認“真”的人。近讀《孔子周遊列國傳》確有其事,借如下故事以飧讀者。

當年孔子困於陳蔡,餓得氣息奄奄。於是孔子讓弟子仲由去附近酒肆討些殘菜剩飯。掌櫃說:“我寫一個字,你若認識,我就免費招待你們。”仲由說:“我是聖人門徒,不要說一個字,再多的字都包下啦。”掌櫃寫了一個“真”字,仲由說:“這連三歲娃兒都知道,‘真’字罷了。”掌櫃狂笑一陣,說:“明明白癡,還說大話。夥計們,給我亂棒打出。”仲由狼狽逃回,稟告老師。孔子說:“難怪你會捱揍,等我去認。”掌櫃仍寫個“真”字。孔子說:“這是‘直八’呀。”掌櫃大驚,說道:“名不虛傳,你的學問果然大得可怕。”酒足飯飽之後,仲由悄悄問:“老師,你可把我搞糊途了,明明是‘真’字,怎麼變成‘直八’?”孔子嘆道:“你懂個啥,現在是不能認‘真’的時候,你一定要認‘真’,只有活活餓死。

是的,面對此情此景,孔子只有把“真”說成“直八”纔不至於餓死。看來,數千年的儒家孔聖人爲了一己能生存下去,也不得不違背良心說假話——本是“真”卻念成“直八”。此時,我終於找到了深受孔子儒家思想薰陶的華夏人,爲何本該都認“真”卻不敢認“真”了!其因源於孔聖人的思想在中華大地的傳播使然所至!然而,儘管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化集儒家、道家、佛家於一身,但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必竟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主要源泉。無論如何,孔子真不愧是我們民族的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