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歌永言”,诗词文章,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感情丰富的诗人往往能够写出更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就是一个内心感情特别丰富的诗人,他喜欢游山玩水,也热衷于结交朋友。

在此处分别后,就要像蓬草漂泊万里

李白写给朋友们的诗,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经典,最为人熟知的,就是《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眼前的桃花潭水做比喻,非常直白地抒发对朋友的深厚感情。

除了这首《赠汪伦》,李白还有很多写给朋友的名篇,比如写给孟浩然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写给杜甫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还有一首《送友人》,虽然诗中送别的友人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但这首诗歌却记录了李白和友人之间万古流芳的深情厚谊。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除了写爱情,古代诗歌中就属写友情的诗歌最多了,从《诗经》开始,便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吟唱。李白的朋友不分阶层,不分等级,从王侯将相的贺知章,到平民百姓的汪伦,都和性格爽朗的李白交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翠的远山横亘在北城之外,清澈的河流绕着东城流走。“青”与“白”两个颜色词相对,“青”写出山的青翠,“白”写出水的清澈,“横”与“绕”两个动词相对,“横”写出山的起伏,“绕”写出水的曲折。简简单单十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青山绿水图,也营造了一个和友人分别的自然背景。

李白的性格一向是洒脱的,他笔下的分别也是洒脱的,虽然深情却不哀伤,因此分别的环境也是寥廓秀丽的,既不像《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悲伤迷茫,也不像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痛彻心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在这个地方分别后,我们就要像那随风飘荡的蓬草一样,各自奔赴万里之外。孤蓬,孤单的蓬草,“孤蓬”是古诗中专门用来代表远行朋友的意象,因为蓬草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很像远行的人。

李白写给杜甫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有“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杜甫写给李白的《赠李白》中也有“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离别之际相对无言,唯有班马发出萧萧长鸣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诗人的想象力总是那么丰富,除了“孤蓬”这个形容远行朋友的意象,李白接下来又想到了“浮云”和“落日”两个意象,清代王琦注解《李太白集》时评论道:“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

在天空中漂浮,行踪不定的浮云,就像四处漂泊的游子,依傍着山川没有马上下沉的落日,那依依不舍的样子就像是舍不得朋友远去的故人。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孤蓬、浮云、落日连着三个意象已经将朋友之间的离别的写得深情感人,但诗人最后还写出了第四个意象:班马。和朋友挥手告别,没有直接写人物的心情,而是写马儿似乎都不愿离开同伴,发出了萧萧的嘶鸣声。

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班马”是不是写错了,不应该是“斑马”吗?其实不然,“斑马”是热带草原常见的动物,李白的年代自然是不会看到斑马的。

“班马”是指离群的马,出自《左传·襄公十八年》:“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听到离群之马的嘶鸣声,因此判断齐国的军队已经遁去了。《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猎罢归来的马儿萧萧长鸣,旌旗猎猎作响随晚风轻轻飘动。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失群班马,迷轮乱辙。”离群的班马,是迷茫慌乱的,连路也不认识了。

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评价诗歌的艺术特征时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无一字直接述说自己的情思,而情思却在景物的描绘中得到了最完满的表现。“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便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离别之际,没有一个字写人物的心情,所有的不舍都含在了这萧萧的班马嘶鸣声中,余韵悠远。

读懂了“班马”背后的深意,也就读懂了李白对朋友的真挚感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孤蓬、班马,所有的诉说不尽的感情,都融入到了这些意象和景物当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