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昔日農村“救命糧”,今日有農民種它年入千萬,一斤能賣20多元

紅薯對中國人的貢獻是相當巨大的,有歷史學家認爲,中國人口之所以能夠在明末清初之後開始爆發增長,就是因爲明朝引進了紅薯這個高產作物,並在社會上迅速推廣種植開來,解決了因人口增長而引發食品不足的危機,使得人口大幅增長具有了堅實的食物基礎。

即使到了近代,紅薯對中國而言也相當重要,甚至在一段時間內是廣大農村地區的“救命糧”,農村諺語稱“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筆者一位族中姑婆,在上世界70年代初,甚至爲了有充足的紅薯喫,放棄了自家臨近縣城,平原大壩的地理條件,遠嫁山區(平原人多地少,分到的糧食少,山區人少地多,分到的糧食多),至今仍然是鄉親口中茶餘飯後的笑話(其實這是當時的一種社會趨勢)!

如今,大多數農民已經不再重視紅薯了,在稻穀、小麥產量大幅提高的背景下,大家當然願意以精糧作爲主食,紅薯淪爲生活中偶爾食用的調劑品,大多數成爲了農民飼養的牲畜口糧。讓農民想不到的是,近年來這些他們匆視的紅薯卻被城裏人捧上了“長壽食品”的寶座,成長爲今日城裏人的搶購食材,這是咋回事呢?

原來隨着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國民早已經度過了喫得飽的難關,在近年來健康飲食造就健康體魄的觀念下,社會大衆的飲食觀念已經開始從喫得好向喫得健康轉變,而膳食纖維含量是大米、小麥10倍;維生素E是小麥的9.5倍;且胡蘿蔔素、維生素A、B、C、D以及鉀、鐵、銅、硒等10多種微量元素含量均十分豐富的美譽紅薯,不僅可以刺激城裏上班久坐一族、脾胃虛弱的老人和不愛喫蔬菜的小朋友的腸道蠕動,預防便祕,還幾乎不含脂肪和膽固醇,非常契合這種健康食材的要求,於是被營養學家譽爲“長壽食品”,成長爲今日城裏人的搶購食材,這也爲農民大規模種植它發財創造了機會,比如農民楊海軍就是靠着大規模種它年入千萬,一斤能賣20多元!

紅薯大王楊海軍是胙城鄉東小莊村人,他是利用當地適合紅薯生長的沙土土壤進行大規模紅薯種植創業而達到年銷售收入上千萬的。紅薯種植經驗非常豐富的楊海軍深知傳統方法種植利潤不高,老路子無法賺到大錢;於是他在創業之初便跑遍國內紅薯種植大區,遍尋紅薯種植大戶交流取經。最後在省農科院以及河南科技學院的幫助下,成功引進了適合當地種植的8個紅薯品種。在這些品種當中,有的畝產達到近萬斤;有的品質特別優良,在大城市裏能賣20多元1斤還供不應求。

楊海軍特別介紹了他那款在大城市裏能賣20元1斤的優質紅薯,他說這薯名叫“小香薯”,其個頭不大,小的僅成年人一根手指粗細,外皮鮮紅,內心金黃;生薯切開就能散發出一股淡淡的甜香;煮熟之後,輕輕撕開它如紙般菲薄的外皮,板栗的清甜香味便撲面而來;更爲難得的是,小香薯口感綿密,軟糯無筋,入口即化,是一款近年來興起的“網紅”食品,銷售到香港、深圳、上海等地,能賣到20多元一斤,利潤十分豐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