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諸葛亮在得到劉禪的同意後,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伐。 當時諸葛亮讓趙雲和鄧芝在山谷中建立起可疑的部隊,爲了吸引曹魏主力,諸葛亮率領軍隊出祁山,打算佔領隴右,因爲曹魏沒有事先準備,一時間隴右五縣有三個縣都在進行防禦,魏明帝曹叡得知此事後,立即坐鎮長安,並讓張健率領部隊增援隴右,當時張健打敗了鎮守街亭的馬謖,諸葛亮只好下令撤退。

從第一次北伐開始,直到第五次北伐結束,即使蜀軍因爲諸葛亮的作戰能力極強,不怕魏軍,但由於食物和草的問題,北伐也沒有成功。 而漫長的北伐也使原本不太富裕的蜀漢雪上加霜。 既然北伐如此艱難,諸葛亮爲什麼要拼命北伐?作爲中國歷史上的智慧聖人,諸葛亮的一生成就驚人,但也留下了很多難以解開的謎團。

最大的一個就是:關羽劉備連續戰敗後,虛弱的蜀國更弱,爲什麼諸葛亮的北伐一次又一次? 在從220年到228年的不到10年的時間裏,關羽死了,蜀漢失去了荊州,後來劉備失去了很多精英。在這種情況下再次發動戰爭,蜀漢的國力簡直不堪忍受,那麼諸葛亮爲什麼連續北伐,爲什麼從228年到234年,諸葛亮連續發動了七次北伐?

鮮爲人知的是,223年諸葛亮的一篇文章已經給出了六支祁山,不間斷的北伐(在三國演義中是六次北伐,但在正史上是七次)的答案,但這個答案顛覆了傳統的認知。公元223年,遭遇夷陵戰敗的劉備,終於在白帝城駕鶴西去,劉禪繼位,曹丕想要讓東吳投降,孫權投降,這不就意味着這個世界觸手可及嗎?

蜀漢早期的發展其實是順風順水,其口號也很響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當時蜀漢的氣勢也很強,可以說曹魏應該避開它鋒利的邊緣,但事情必須扭轉。 當東吳的陸遜開始登上舞臺時,他給了孫權一個計劃。 關羽不僅失去了荊州,還因爲粗心大意而使自己陷入了死衚衕。

三國蜀漢宰相諸葛亮畢生致力於蜀漢的事業,後來去世了。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受到後人的讚揚。 劉備死在白帝城後,諸葛亮爲了不承擔前皇帝的負擔,拖着疲憊的身體,把餘生獻給了北方遠征。 在公元234年,諸葛亮在去北方探險的路上,終於病逝了,結束了他艱苦的生活。夷陵之戰失敗後,蜀漢的國力大大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仍然堅持北伐,顯然是不合理的。

當時的諸葛亮明知蜀漢國力衰弱,爲何仍然堅持北伐呢?劉備向諸葛亮託孤的時候,就曾經說過諸葛亮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可以“終定大事”。曹丕和諸葛亮相比,曹丕的才能肯定是不如諸葛亮的,但是曹丕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戰爭的發生,無論是對蜀漢還是曹魏來說,都是非常殘忍的。

戰爭帶來的後果肯定是人員的傷亡。無論對蜀漢還是曹魏來說,戰爭都是殘酷的,但是戰爭出現後,如何打贏戰爭,纔是蜀漢和曹魏關心的問題。諸葛亮發動北伐後,曹魏想的就是如何抵禦諸葛亮。那麼諸葛亮也遇到了他的對手,此人就是司馬懿。劉備之所以一定要將北伐的這項重任交到諸葛亮的手中。

主要是因爲蜀漢如果不討伐篡奪自己政權的曹魏,就等於承認了漢室已經被曹魏奪走,假如諸葛亮不進行北伐,也就違背了“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初衷。假如諸葛亮不進行北伐,這就相當於諸葛亮否認了劉備劉禪父子身爲“漢”存在的依據,因此只有在北伐曹魏的旗幟下,天下才可能是漢室的天下,蜀漢政權才能得以鞏固。

《軍誡》中,記載了“萬人必死,橫行天下。”昔軒轅氏整卒數萬,制四方,定四海,況以數十萬之師,據正道而臨有罪,有可得而幹擬者哉。”這句話就更進一步了,《軍誡》中說:“如果一萬名士卒,抱着必死的決心,那就可以天下無敵了”。因此,黃帝率領幾萬人,都平定了天下,而如今蜀國有幾十萬人馬,還是“替天行道,討伐有罪”之人,還有誰能與蜀國匹敵?

北伐是劉備的遺願,如果只顧着自身苟全,那麼必然會受到劉備舊部的反對,假如劉備曾經的舊部反對,那對蜀漢來說肯定是不利的。如果不揮師北伐,那麼之前的口號也算是報廢了,那麼天下人心也就不會再向着蜀漢,這一點更不是蜀漢願意見到的。如果只顧着自己發展,那麼必然在以後打不過東吳,更不用說曹魏。因爲蜀漢資源有限,而東吳富裕,曹魏地盤大,發展速度都比蜀漢快。綜上所述,諸葛亮纔不得不進行北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