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飼料、加工和能源作物。2019年,山東玉米種植面積近6000萬畝,年總產2600多萬噸,飼料消費1900多萬噸,加工業消費2000多萬噸,供需缺口超過1300萬噸,奪取玉米高產的空間還很大。眼下又到了一年一度播種玉米的季節,今年玉米選啥品種好?怎樣播種才能高產?

今年種哪種玉米好  每到玉米播種季,不少種植戶,尤其是有想法的種植戶,都會盤算一下種植哪種玉米好。李宗新介紹,今年玉米生產的基本指導原則是:種植粒用玉米相對保險,謹慎種植鮮食玉米、特用玉米和青貯玉米。  具體選擇哪些品種,李宗新給大家推薦了一個清單,種植戶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品種:  普通玉米品種可以選擇鄭單958、登海605、浚單20、隆平206、金海5號、菏玉157、魯單818、邦玉339、聯創505、沃玉3號、丹玉405等,此外京農科728、豫單9953、迪卡517、澤玉8911等品種比較適合機械化收穫;糧飼兼用品種有魯單9066、登海605、魯單258、德單5號、魯單9088、農大372等;糯玉米品種有京科糯2000、萬糯2000、西星五彩鮮糯、黃糯6號等;甜玉米品種有魯單801、甜玉2號、金中玉、庫普拉、米哥、奧弗蘭等。  此外,種植戶還應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  一是在生產基礎好、機械化程度高、產量高而穩定的平原糧食優勢產區,種植高產、穩產、抗逆、適宜機械化收穫的品種,可確保玉米產能和降低成本。  二是養殖業發達的地區周邊糧飼兼顧,根據當地的養殖規模,穩妥發展飼用或糧飼兼用玉米、飼草,切忌貪多求大。  三是城市郊區,可根據當地市場和消費能力,適度種植甜玉米、糯玉米等鮮食玉米,有條件的可以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  四是種植大戶,可適當推行糧油作物間作或輪作,適當開展玉米大豆、玉米花生等多元種植模式的試點,起到養地的效果。玉米播前注意事項  播種前,李宗新特別提醒大家注意一些事項:  一是要提前謀劃,備好農資。要堅持穩定種植粒用玉米,確保玉米產能和控制生產風險;根據當地市場需求和消費能力,穩妥種植青貯玉米與鮮食玉米,引導發展訂單種植。要提前做好物資保障和技術應急方案,確保精準播種。特別是種糧大戶、合作社,要有預案,提前聯繫,提前備好良種和肥料。不要1-2個玉米品種包圓,要多個品種、多個播期搭配;相互之間要互通有無,“捆綁式”準備好所需的肥料、農藥等農資。  二是做好農機作業準備。疫情防控期,更凸顯出農機作業的重要。合作社特別是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要提前做好耕整機具、播種機等農機的檢修、維護等準備工作,做好多於常年數量農機手的培訓,確保農機和專業機手以良好的狀態投入生產。要積極對接無自有農機的種糧大戶和大多數小農戶,開展代耕代種代管服務。  三是合理確定播期,精準播種。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鮮食玉米要做好隔離種植:空間隔離需與其他玉米間隔距離不小於200米,時間隔離需與其它類型玉米間隔25天以上。同一品種,可以考慮每隔10天左右播種一茬,可以分批次上市銷售。但是,一定要合理密植,不要貪多,要保證收穫玉米穗的商品性。甜玉米一般每畝3500-4000株,糯玉米種植密度可以適當高一點,但也不要超過4500株/畝。  再有就是,一定要做好種肥藥精準同播,保證播種質量。這裏需要提醒兩點,一是我們的播種機或農機手要適應貼茬直播,一定要提醒農機手調試播種機,發揮仿形裝置的作用,保證深淺一致;第二,糯玉米或甜玉米種子的發芽勢比較弱,若土壤墒情不好,最好提前造墒,不要播種後再澆矇頭水,容易導致土壤板結、影響出苗。玉米種植的關鍵技術  1.種肥精準同播。玉米生產中,七分種,三分管,高質量播種是豐收的基礎。首先要選好種、選好肥,選好配套播種機。  種玉米,李宗新建議大家選用玉米專用緩控釋肥料或穩定性肥料,推薦施用玉米專用控釋肥28-7-9或相近配方;若選用普通複合肥,可採用側深施或分層施肥法。  免耕播種,可選擇玉米免耕播種施肥聯合作業機具,實現清茬、開溝、播種、施肥、覆土和鎮壓等聯合作業。  滅茬播種,可選擇旋耕施肥播種機或苗帶旋耕施肥播種機。李宗新特別提醒大家,前茬是小麥的,最好採用帶秸稈切碎和拋撒功能的聯合收割機收穫小麥,同時秸稈切碎還田,秸稈切碎長度≤10釐米,切斷長度合格率≥95%,拋灑不均勻率≤20%,漏切率≤1.5%,留茬高度≤20釐米。  另外,務必注意種肥隔離,玉米專用肥也是如此;播種行與施肥行間隔8釐米以上,施肥深度在種子下方5釐米以上。  2.合理密植。要因種、因地而異,不要一條尺子去種植。多數品種的適宜種植密度在每畝4000-4500株之間,播種密度可以適當增加10%左右。但是,除了高產攻關田之外不要高於4800株,密度過高容易倒伏減產,抵禦高溫等災害的能力也變弱。所以合理密植,一定要對應品種調試播種機,保證種植密度在合理區間,減少風險。  3.輕簡綠色管理。積極推行化學除草、水肥一體化、化學飛防或生物防治病蟲害等綠色管理技術,提高玉米生產機械化程度,降低成本投入。比如山東省農科院研發的赤眼蜂綠色防控技術,特別適合用在糯玉米、甜玉米等鮮食玉米病蟲害防治中,成本低,綠色生態。操作起來很簡單,就是每畝放置赤眼蜂板15個左右,成本也不高,1畝地不到10元。  4.小麥-玉米雙晚技術。當前主推玉米品種的生育期多在110天左右,玉米晚收穫,由9月中下旬推遲到10月中上旬,提高籽粒成熟度和商品質量,降低含水量,有利於機械化收穫。小麥晚播種,可以減少暖冬旺長風險。  5.合理耕作,構建健康耕層。小麥播種前,結合整地開展深松或深耕作業,每2-3年1次。有條件的合作社或家庭農場,可以分爲3個區域,每3年輪耕1次,逐步加厚耕層,爲小麥-玉米持續高產打牢基礎。深松的主要作用是疏鬆土壤,打破犁底層,增強降水入滲速度和數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