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歷史謎團:夷陵之戰,爲什麼劉備寧可帶新人,也不願帶馬超?

劉備夷陵之敗本問題不大,關鍵是劉備死了,西川沒有誰都成,就是沒有劉備,而劉禪還沒有成長起來。很多人對劉備的認識,其實被《三國演義》嚴重帶偏了,誤認爲他就是個聽任諸葛亮擺佈的老好人。實則劉備無論個人能力還是威望,都要遠遠強於諸葛亮。劉備一死,南中馬上陷入動亂,就是明證。劉備倘能多活幾年,蜀漢或許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結局。

其實劉備在軍事方面的造詣,還是不在諸葛亮之下的。劉備在世時,外出征戰幾乎都由他自己一手包辦,諸葛亮且得往後稍稍。劉備死後蜀中無人,諸葛亮才得以執掌軍事大權。劉備軍事上還是可以的。缺的是戰略規劃和政治經濟管理方面的人才。打個比方,劉備死前,諸葛亮的角色類似於劉邦手下的張良蕭何,而不是韓信。

至於後來諸葛亮表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能,這隻能說是劉備的意外收穫。劉備打敗仗不奇怪,因爲他的實力太弱,再加上對手又是用兵如神的曹操,所以每打必輸,直到赤壁之戰後戰略形勢扭轉,才改變了局面。後來得到西川后,以法正爲輔與曹操爭奪漢中,曹操也奈何他不得,可見劉備軍事是不差的。

“扶風馬氏”自東漢大將馬援之後,一直名將輩出,堪稱中國歷史上最爲古老的名將世家之一。四川石柱土司,從南宋開始一直到清朝末年,一直由馬援的後裔擔任,歷經宋元明清四朝,稱霸一方長達近八百年,直到民國1914年才被廢除。

既然劉備這麼有能耐幹嘛還要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說白了劉備本身軍事智慧還是不行,另外辦事也過於機械,諸葛亮沒有出山之前劉備自己打過什麼勝仗嗎?也就是靠着徐庶指揮才取得一點勝仗,劉備離開諸葛亮根本就不行,拿去東吳連親來說,如果沒有諸葛亮出主意劉備早就被東吳給算計了。

其實“隆中對”只是諸葛亮偏於理想化的藍圖預案而已,具體實施起來困難重重。蜀漢即使荊州在手,以其綜合國力和兵力體量,即使有東吳協助,想蕩平曹魏克復中原,難度也不是一般的高。蜀漢建立強大騎兵確實存在客觀困難,劉備的根據地益州本身不是產馬之地,所以諸葛亮纔會一次又一次兵發隴西,想佔領那裏的產馬之地是一個重要考量因素。可惜功敗垂成。

公元219年,關羽之死給太多人帶來了遺憾,這就加速了蜀漢的老將進入枯竭,隨着老將的相繼離世,夷陵之戰的爆發給劉備帶來了危機,但是夷陵之戰之時馬超依然在世,爲何劉備不帶馬超,而選擇帶一些小將呢?馬超出生於公元176年,在夷陵之戰爆發之時,他才40多歲,還是正當壯年,在這樣一個年齡段,如果劉備帶着馬超肯定會凱旋而歸,但是劉備卻沒有這麼做,很多人表示困惑。

其實沒什麼可奇怪的,夷陵之戰爆發之時,是公元221年,而馬超死於公元222年,也就是說兩者只相差一年的時間,其實當時劉備不帶馬超是因爲當時的馬超雖然四十多歲,聽起來這個年齡對於一個武將來說確實是壯年,但是當時的馬超得了一種病,已經到了臥病不起的地步,所以劉備沒辦法帶他,所以帶了一批小將也是迫不得已。

劉備帶新手去的目的也是爲了歷練和鍛鍊新人,不然上一輩有才能的人死光了之後下一輩人撐不起蜀國,但如此重大的戰役,老將一個都不帶也是匪夷所思,可能去之前劉備就想到會失敗,只是沒想到敗得這麼徹底。

其實在劉備的內心深處對馬超並不信任。馬超向劉備投降七年,僅僅跟隨張飛參加了一次比較大的戰役——武都陰平之戰,這就說明了很大的一個問題。

馬超曾是和劉備平起平坐的一方霸主,都是三國諸侯,手握重兵大權。而且據歷史記載,馬超本人也是智勇雙全,是不可多得的大帥之才,因此劉備把他留在身邊,給予高官厚祿,但劉備貌似只是利用馬超的威名,並不想讓他實際掌握兵權,或許劉備只是想羈縻馬超,使之不至於爲仇作對而已。根本沒想重用他。是怕馬超成爲對手,不如把馬超拴住在蜀,弄成光桿司令放那裏,反不了,叛不成,做個特別優秀的稻草人,嚇住邊境。這是最佳安排!馬超鬱鬱而終不是沒有原因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