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從一個混混到沛縣起兵,後來投靠項梁,與項羽並肩作戰度過一段快樂時光,到後來因爲項羽無大志,分封不均,劉邦展現出非凡的政治頭腦,慢慢收拾民心,爲了自己的帝王夢想,與項羽展開對決。

這場戰爭你來我往,前前後後打了五年,最終剛烈勇猛的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劉邦奪取了最後的勝利果實。

劉邦書沒讀多少,學問一般,家族世代農民,財富就更別提了,爲什麼能戰勝貴族出身,兵法了得的項羽?我們來看看成功之後的劉邦是怎麼自我剖析的。

公元前202年底,楚漢相爭結束,劉邦僅僅封了功高卓著的韓信以及彭越、英布、張耳這幾大軍閥,然後就沒有進一步動作,一是害怕步當年項羽後塵,但是有功之人不得賞也不是辦法,實則劉邦在等着諸侯請他當皇帝,一旦自己當了老大,再封諸侯的話就不怕羣龍無首了。

於是,劉邦召集羣臣議事,自謙自己非德高望重,能力一般,不敢自居賢明聖者之位,更不敢稱帝。

大臣們聽出了劉邦的言外之意,一起附和道:大王平定四海,還百姓一個安穩和平的環境,如見是德耀四海,受到全國人民稱讚,大王當皇帝,乃實至名歸,也是天下蒼生的幸運。

就這樣,劉邦一再謙讓,最後“勉爲其難”地在大家的擁簇之下,登上了皇帝寶座,定都洛陽。

幾個月後,劉邦宴請羣臣,酒席中,劉邦喝得有點高,便對着各路諸侯和羣臣問道:“大家都來說說看,朕爲何能戰勝項羽奪得天下?”

劉邦的老鄉王陵站起來說道:“皇上賞罰分明,每次攻下城池,都把戰果分給有功之人,而項羽嫉賢妒能,害怕別人搶功勞,對於有功之人不賞賜,所以陛下越老越受到擁護,最後獲得勝利。”

劉邦聽完搖了搖頭,笑着說道:“你分析不完全正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衆人詫異,等待劉邦自己來揭曉答案。

劉邦喝了一口酒,說道:“我的成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項羽用人不及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及張良,治理國家、後勤保障,我不及蕭何,領兵打仗、百戰百勝,我不及韓信。這三人都是當今天下豪傑,都能爲我所用,這纔是我取得天下的最重要原因。項羽僅僅一個范增,還不能善加利用,不輸給我纔怪呢。”

說完,大家心服口服,的確,“漢初三傑”也都是在劉邦的麾下發揮出了巨大作用,三人精誠合作,爲劉邦取得天下,立下汗馬功勞。而這一切,都得益於劉邦的善於識人、用人。

一個好的領導不在於自己有多大能耐,在乎的是能把團隊的上限發揮到何種程度,而劉邦這個老闆,就是這個團隊力量的催化劑,在他的周旋之下,不爲項羽所重的張良、韓信人盡其才,相得益彰,共同創造了屬於劉氏的輝煌。

劉邦的用人之道,值得大家好好學習,雖然一個人走得快,但是一羣人才能走得遠,單打獨鬥是贏不了一個精誠合作的團隊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