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泰斗。在2003年非典和今年的新冠病毒中仍活躍在第一線,爲人民的平安健康奉獻終身,他是時代楷模,更是我們人人敬仰的英雄。

然而和很多的孩子一樣,鍾南山院士在小時候也會犯錯,也會受到父母的批評教育。但和大多數的父親不同,鍾老的父親並不會直接跟他講道理,而是選取了另一種更易於接受的方式。

鍾南山院士在一次採訪中提到:自己小時候並不是現在人們說的學霸,也是常常犯錯誤的一個小孩。

但在自己犯錯的時候,父親不會暴風驟雨般的批評他,而是跟他說一句話:“南山,你自己好好想一下吧。”說完這句話之後轉身就走,給他自由的時間和空間,讓他自己想清楚問題究竟出在哪裏

鍾南山院士至今仍感激父親的教育方式,這給了他很大的啓發,甚至對於自己的孩子都是這樣教育。

這給廣大家長朋友們的啓示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比起劈頭蓋臉的責備,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孩子自己反思會更好。自己的思考永遠會比家長的說教更加直接有效,也不會引起他們逆反的情緒。

那家長應該怎麼和孩子講道理?

一提到和孩子講道理,很多家長可能就已經開始頭疼了。

因爲孩子小時候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他們有時都不明白自己到底什麼地方錯了、錯在哪裏,家長再怎麼責備批評都無濟於事,反而會讓孩子既害怕又困惑,還會傷害親子關係。如果自家孩子在脾氣不太好,就很容易和家長對着幹,簡直是難上加難。

如果孩子犯錯了怎麼辦?

一、父母要先冷靜下來,千萬別口不擇言

孩子在犯錯的時候本身就很慌張、充滿了負罪感和無助感。如果家長在此時對着孩子大喊大叫、大聲批評,只會起到負面作用。孩子不敢說話,很多事情也沒法解釋清楚。這並不能讓他知道他錯在哪裏,只有單純的恫嚇和恐懼。

因此,家長們應該先冷靜下來,控制住罵人的衝動,好好和孩子談談。在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社會參照性”,意思就是孩子會從成年人的面孔上尋找情緒信息,然後再採取相應的反應和措施。這樣的反應是被動的、非自發的。

因此在家長憤怒的情況下,孩子只能學會認錯和示弱,並不能真正能明白錯在何處。

二、與孩子心平氣和的溝通

教育家杜威認爲,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和建設性的過程,這個原理幾乎在理論上無人不承認,而在實踐中又無人不違反。在家庭教育中,要知道打罵和冷暴力是最糟糕的溝通方式,溝通才是解決困難的殺手鐧。

“聽話”不是孩子無理由的信服家長說的所有話,而是容易溝通。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完整的人,而不是家長的附庸和所屬物,平等、尊重的談話氛圍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說話內容。

三、事態平息之後問問孩子有沒有從這次事件裏學到什麼,督促他反思

“學而不思則罔”,和孩子講道理不是一種管制,而是一種教育手段。

那麼孩子能否在受到教育後有自己的思考呢?家長不妨在這件事過去很久之後再和孩子聊聊他們的內心想法,看看孩子有沒有從中學到什麼、有沒有自己的感悟和反思。

孩子需要的不光是被催促、被挑剔着變得“完美”,而是被尊重、被鼓勵着成長,家長一定不要本末倒置。放下父母的身份,站在朋友的角度上推心置腹,將教育作用發揮到最大化。

教育是一門藝術,講求的是自然、精巧、和簡單,家長都應該共勉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