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南方都市報今日披露,近兩年內山東省內14所高校242名學生被發現有“冒名頂替”嫌疑,他們僞造身份信息、冒名頂替他人、買賣錄取通知等手段獲取高校入學資格。

這242名學生中,14所高校分佈如下:中國海洋大學2人、濟南大學36人、棗莊學院20人、棗莊醫學院8人、齊魯醫藥學院13人、山東廣播電視大學135人、山東科技職業學院2人、山東管理學院7人、山東勝利職業學院4人、淄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人、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13人、山東水利職業學院15人、聊城大學東昌學院3人、山東商務職業學院8人。

觸目驚心啊!更有特色的是這些人大多集中在2003-2009年時間段冒名頂替的他人,目前這242人畢業證、學位證、學籍均被註銷。

值得注意的是這還是這14所高校自我清查後發現的,肯定還有不少漏網之魚,2018年山東省決定啓動全省範圍內的清查工作,目前清查已結束,官方正在彙總格擋數據,很快就會召開新聞發佈會,這個數字可能遠超大家的想象。

對此山東省教育廳回應稱:對個別地方出現冒名頂替入學問題,無論是歷史原因,還是頂風違紀,教育廳將始終堅持零容忍態度,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後續將通過高中學籍管理、簽訂考生誠信承諾書、嚴查考生身份信息、強化信息公開、開闢網上查詢渠道,嚴格入學資格複驗等措施。

頂替他人入學多發生在高中入大學期間,說實話,個人覺得這些冒名頂替的人比前段時間網絡曝光的“仝卓案”還要惡劣,仝卓頂多也就是利用虛假轉學手續把“往屆生身份變成應屆生身份”以便參加只允許應屆生報考的解放軍藝術學院,而事實上仝卓並沒有被解放軍藝術學院錄取,而是被中央戲劇學院錄取了,也就是說仝卓僞造身份並沒起到什麼作用,畢竟中央戲劇學院並未要求考生必須是應屆生。

再者即使仝卓僞造了身份,但其也是自己參加的高考,用自己的個人信息讀的大學。

而冒名頂替是你參加了高考,但考得不好,通過截留其他人的大學錄取通知書,通過各種關係把他人的錄取信息變成自己的,然後自己冒用他人的信息去通知書上註明的高校就讀,而原被錄取的同學因沒收到錄取通知書不知道自己被錄取,於是就謀求他業,進入社會了。

原本該繼續深造的同學的學習機會被剝奪了,這性質顯然比“仝卓案”要嚴肅很多。

隨着全國統一的學歷學籍信息網的建設,不管學歷還是學籍均可在“學信網”查詢,所以這兩年“冒名頂替”應該發生的較少,因爲隨着網絡的普及,高招錄取信息可以在特定官方網站查詢到相關狀態,能查詢到是否被錄取,被哪所高校錄取等信息,甚至連錄取通知書的遞送狀態都能查詢到。

以前“冒名頂替”多是利用信息的不對稱進行操作,現在信息透明公開,這樣的事情得到了極力遏制,這也是爲何山東14所高校清查出的“冒名頂替”多集中在2003-2009年期間的原因。

山東作爲全國高考大省,學生資源豐富,清查的結果是驚人的,那同爲高考大省的河南、湖北、江蘇呢?是否也要進行清查?

三四年前,“王娜娜事件”爆發,河南考生王娜娜被張瑩瑩頂替上了周口職業技術學院,王娜娜在時隔多年後辦理銀行業務總是被拒,究其原因才發現自己被冒名頂替了,因爲銀行查詢到的其的學歷是大專,而他填寫的學歷是高中。

王娜娜

現在王娜娜生活很艱苦,而頂替他的張瑩瑩反而已當了多年教師,過得是有滋有味。

如果王娜娜沒有被頂替,搞不好現在的張瑩瑩就是現在的王娜娜。

最後希望有關部門都牽手成立清查小組,各省市教育廳參與,各所高校自查自糾,全力複查冒名頂替,性質實在是惡劣,不僅直接影響了不少人命運,影響了考生的合法權益,還給教育公平帶去了污點。

相關文章